「余小姐,服了藥頭痛有否改善?」
「溫醫生,你開的藥我一粒也沒敢吃,因為網上說那不是頭痛藥,而是醫腦癇的,難道你發現我的腦有問題?」
「余小姐少安毋躁,『腦癇』是香港通俗叫法,國際間和文獻上的名稱是『癲癇症』。」
「原來如此,但我明明沒癲癇症,你怎麼平白無端給我治癲癇的藥?」
「上次處方的topiramate沒錯是抗癇藥,但亦能用於偏頭痛,對減少及減輕頭痛發作有明顯裨益。」
「即是一藥兩用,一腳踏兩船?」
「人類神經系統錯綜複雜,不同的神經迴路很多時會共用相同或相近的神經傳遞介質(Neurotransmitters,負責傳遞或連繫神經信號的化學物質),再者,某些藥物亦能針對多組神經傳遞介質及神經迴路,故此,原本開發來治療一種疾病的藥物,偶然也能借用來應付其他問題,譬如抗癇藥,除了癲癇症,使用得宜的話(這裏指藥物的選擇和處方的劑量),部份兼有紓緩偏頭痛、神經痛、情緒病、甚至精神科疾病的用途。」
「醫生很厲害啊!」
「醫生當然不厲害,更厲害還有傳統藥物β受體阻斷劑(β-adrenergic blockers),用途就包括治療高血壓、心臟衰竭、冠心病引發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心搏過速、心房顫動、阻塞性肥厚心肌症、主動脈剝離、迷走神經反射性昏厥、肝硬化引致的門脈高壓、預防偏頭痛、原發性顫抖症、甲狀腺亢進、焦慮症、青光眼(外用藥水)等等。」
「一藥治百病,醫生可省卻不少功夫了。」
「此言差矣,雖然我們有多功能藥物,但那並不等同能治百病,況且世間根本不存在萬靈藥(Panacea,按:亦解作可應付任何問題的方案)。要成功治療疾病,除了正確診斷和有效的藥物(或藥物循證,Evidence-based therapy),醫生也要靈活考慮病患的個人因素和選擇,才可為後者配對最適合的治療。」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