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活化】
【本報訊】近百年歷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海街十幢戰前騎樓式唐樓完成活化,上月底開放予公眾參觀。負責復修工程的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透露,復修13條麻石柱過程中,首次發現20年代的地舖招牌,包括「錦蘭茶煙莊」及「廣達涼菓」,證明近百年前上海街的商舖主要售賣生活用品,其後才演變成電器行、五金建材店。他相信全港只餘下這段上海街可完整保留騎樓及麻石柱結構,遊人由街頭行到街尾時,便可感受到昔日氛圍。
記者:譚靜雯
市區重建局2008年啟動收購上海街600至626號共14幢戰前騎樓式建築,並斥資約2億元進行活化工程,項目已完工並在上月25日開放。負責復修工程的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稱,市建局收購後,他曾進入唐樓視察,發現不少地方嚴重失修,「入到去好多板間房、僭建天台,麻石柱就被廣告、招牌封實晒,乜都睇唔到。」
謝指活化上海街除要保育騎樓的建築特色,最重要是地下13條由花崗岩建成的麻石柱,「花咗好多工夫保留啲柱同上面嘅招牌。」資料記載,上海街現址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設有電器行、皮具舖等商舖,八十年代才轉型以售賣建材用品為主。但他透露復修13條麻石柱過程中,意外發現早於1920年該處地舖售賣茶葉及涼果,以「廣達涼菓」為例,「原本係見唔到廣達(嗰招牌)……麻石柱上面有英泥批盪,係建材公司嘅廣告,噴咗『新簷篷』呢幾隻字,工人復修條柱時,鑿走咗後加嘅批盪,先見到廣達涼菓嘅招牌……唔做復修工作係唔會發現到,呢條柱正正講到上海街呢段歷史。」
復修過程如考古
「錦蘭茶煙莊」的招牌也是在復修過程中才發現,「係今年鑿開後加嘅批盪,先發現底部有水磨石『錦蘭茶煙莊』招牌。」他指昔日香港茶莊盛行,部份更會售賣煙絲,上海街一帶也有不少茶煙莊,「錦蘭茶煙莊」就是其中一間,「以前出面未填海,好多水上人嚟呢度補給。」他坦言,麻石柱是昔日商舖的廣告板,「以前嗰個年代冇得賣廣告,啲舖頭會將佢哋個招牌刻喺條柱上面……成個復修過程就好似考古,大家都以為上海街係五金建材舖,但原來早期係一啲同生活相關嘅舖。」
為展現昔日老店歷史,建築團隊決定「原汁原味」保留麻石柱上的廣告招牌及「缺陷」,「有啲(柱)你見到佢崩咗,佢本身真係崩咗;好似彬記五金建材舖,之前用不銹鋼牌印咗彬記個字貼上去,但其實拆開不銹鋼牌會見到最原始粉藍色字嘅彬記,仲會見到啲膠水痕迹,除咗留番彬記個字,仲保留埋膠水迹……啲人經過會問,點解嗰招牌甩色,其實佢係歷史痕迹一部份。」
保留紅磚牆木門拱
復修工程另一個任務是完整保留624及626號的唐樓,包括煙囱、紅磚牆及木門拱。他稱活化前的唐樓有大量板間房、僭建天台,各樓層的花磚不少已被破壞或消失,「好多花磚被人起咗出嚟,保存得比較好嘅主要係走廊。」為讓遊人欣賞昔日的花磚,建築團隊將花磚重鋪在天台圍欄及詢問處位置,「雖然唔係乜大人物喺度住過,但係由一大群小人物、好似三姑六婆同七叔,正正代表咗呢個社區……佢哋留落嚟嘅痕迹、行過嘅所有花磚,我哋都將佢砌番出嚟。」謝希望透過活化上海街,重新呈現昔日的歷史,「由街頭行到街尾,就好似一個歷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