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月內地企業經營環境轉差及去槓桿下,盈利情況較差的民企無法取得借貸或通過發債償還債務,造成債務違約。其中北大方正無法償付20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券,昨有消息指剛獲中國信達(1359)借出短期資金。本報統計內地債務違約自本月起已擴大至國企;有信貸評級更認為,隨着經濟放緩,內地債務違約數量於2020年將會繼續上升。
北大方正獲信達80億貸款
在11月開始,內地債務違約情況越趨嚴重,來自山東的民企西王集團宣佈無法償付28億元債券外、由北京大學創辦的民企北大方正亦無法償付20億元債券,而另一筆超短期融資券亦要延期支付本金。於違約後,昨日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指,北大方正獲內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信達,提供80億元短期資金。
根據路透計算,今年有6家國企及42家民企出現違約。金額方面,彭博統計債劵違約本金總額為1,204億元,只距離去年底紀錄高位1,219億不足2%,而違約境外美元債金額亦大增至約為19.5億美元。
其中較具代表性為中國民生投資(下稱中民投),因行業不景,加上去槓桿,令融資非常困難,最終債務危機終於在今年2月爆發,6隻境內債券及2隻境外債違約,涉及金額約130億港元。
除了民企之外,國企亦有違約。本月初,天津物產集團將原有12.5億美元債券,進行交換要約,惟仍被標普視為「大幅折讓置換」,相當於違約。而前日中信集團持股約21%的中信國安,亦無法償還20億元債券,而自4月起,該集團已有6隻債券違約,涉及資金114億元。
人行發表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亦強調,部份企業盈利能力趨於下滑,內生償債能力下降,需要關注債券違約風險,尤其嚴重依賴短債滾存的企業,可能仍是違約的主要群體。綜合外電訊息,下年有2,011億美元的境外債將到期,高於今年的890億美元逾倍,主要集中於第二季,相信債務危機會持續多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