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暴禍患】
【本報訊】逆權運動持續逾半年,前線抗爭者為港付出血汗、自由、前途,但政府繼續無視民間訴求,心力交瘁下不少人出現情緒問題。有精神科醫生接獲前線抗爭者求診,指衝突現場目擊女示威者被人捉上貨車後,兩個月來腦海都浮現該畫面,不停自問應否衝上前救人,又擔心對方安危,導致出現創傷後遺症;亦有人因被捕及為免家人擔心,由前線退居幕後做文宣工作,自責不能與被圍困理大的手足齊上齊落,出現輕微抑鬱;也有保釋中的學生因不能再上前線及政府拒回應訴求,似是失去人生目標而變得抑鬱。
記者:陳沛冰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過去數月接獲的前線抗爭者求診中,有一名文職人士即使在前線嚐過無數催淚彈,但在一次抗爭中因目擊女手足被不知明人士捉走的一幕而精神崩潰。歐陽國樑指,該抗爭者7月在衝突現場,目擊一名女示威者被多名非穿着警察制服的人捉上一輛普通貨車,當時他勢孤力弱無法做甚麼。之後兩個月他常常發噩夢,夢見女示威者被人捉走的畫面,日間腦海也不斷浮現同一畫面,「個腦不斷諗究竟當時應唔應該衝去前面救佢呢?衝出去會唔會被人打?定係搵咩人幫手呢?再發生呢啲事件點處理好呢?但諗唔到答案」。該抗爭者出現抑鬱、焦慮及失眠,甚至不能上班。即使他已暫停上前線,也無法控制思想及平復心情,終日擔心該女示威者安危,不知她是被警方或被不法分子捉走,求診確診為創傷後遺症。
向可信任者傾訴解鬱結
另一名學生因與朋輩上前線抗爭經常與家人爭執,爭執並非因政見不同,而是家人擔心他安危,與家人關係轉差。該抗爭者被捕後,為減少與家人磨擦,也擔心再被捕,退居幕後做文宣工作。但上月持續一周的理工大學圍困事件,逾千名手足被捕,該抗爭者自責離棄手足,沒有與手足共同進退,加上市民的政治訴求得不到回應,情緒越趨低落,寢食難安甚至無法上學,導致有輕微抑鬱。
另有一名本身因家庭及學業問題而有情緒病的學生,之前轉到一間專上學院就讀後,情緒病漸漸康復;由最初沒有人生目標,變成希望完成學業。他因上前線抗爭被捕,眼見政府對香港人用盡不同方法抗爭也麻木不仁,自己保釋期間又不敢再上前線,「原本目標為香港做啲事,目標又冇咗」,導致情緒再次低落,無法上學,似是失去人生動力,需服抑鬱藥穩定情緒。
歐陽國樑表示,求診的前線抗爭者以年輕人為主,未必單一原因引致情緒問題,可能因曾發生驚慄情況、被捕後擔心訴訟、因訴求得不到回應而憤怒失望,以及本身家庭或學業問題等,令他擔心之後出現更多創傷後遺症個案。前線抗爭者出現情緒問題可先找信任的人傾訴,「唔好收收埋埋,唔好為咗唔想其他人擔心而唔敢講」。歐陽國樑稱,向同路人傾訴好處是大家理念接近,較了解對方處境;但也可能令討論變得情緒化,甚至變成政治討論而增加憤怒情緒。與家人傾談固然是好事,但家人可能因擔心抗爭者的安全或持不同政見,未能深入溝通,醫生及社工相信仍是抗爭者信賴的對象。
醫生診症避談敏感字眼
歐陽國樑直言作為醫生要診治不同背景及病情的病人,一向坦承對話,協助病人尋找出路。但過去數月的社會運動,令部份病人對醫生的用詞及是否有政治傾向非常敏感,「會一路觀察住我用咩字眼、咩角度」。如曾有求診抗爭者指沒時間理會自己的工作及社交問題,「要為香港做啲嘢先」,之後他叮囑該病人「你要小心啲」,病人立即黑面,「佢諗我係唔係叫佢唔好出去,否定佢」,他立即轉換話題,但因十分擔心該病人,診症完結前再叮囑對方做任何事要注意安全,但病人「唔係好開心咁走」,之後獲其家人通知他被捕。
歐陽國樑表示,前線抗爭者若出現情緒問題,可考慮是否暫停上前線,先盡量過正常生活,以免生活太側重某方面而出現壓力,「醫生唔會逼你唔出去,係同你商量有咩定位令你冇咁辛苦,唔會否定你做嘅事」,最後是否繼續上前線由病人決定,「有人唔參加(上前線)心情仲差,好似放棄咗朋友,但係參加番係唔係解決方法?」要視乎個別病人情況而嘗試不同解決方法,部份病人需服藥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