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香港氣氛不佳,尤其是情緒科中人,面臨過節日子容易起起伏伏,請問有什麼想法。
今年文告,經聖公會大主教認證:「許多人的精神健康深受影響,出現『急性壓力反應』症狀,包括失眠、焦慮憂鬱、情緒波動。」
我的看法:「急性壓力反應」跟節日無關。向來對佳節沒特別想法,皆隨遇而過,你不覺得需要在某天跟着大夥兒那麼過,又何處惹塵埃?刻意經營出來的快樂,最容易遭情緒反噬,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
如果是聖誕節,如果是教徒,大可在聖經聖殿聖詩裏得到平安;非教徒的話,請看看人家今年彌撒都要提早舉行,理由是安全有疑慮,巴黎聖母院受火災損毀,兩百年來第一次取消耶誕彌撒,他們不是更應該要焦慮抑鬱?不過我猜想,會不開心,不是因為彌撒取消或提前舉行,而是想到那一場火災,或香港亂局。教徒還沒呼籲敬畏地上掌權柄的人,要敬畏上帝,讓蘭桂坊得到一夜平安的狂歡,非教徒又有什麼好憂慮愁煩的?
既然是聖誕,想有這節日本來該有的氣氛,那並非能不能外出吃火雞、有沒有人約吃飯的問題。本來,就沒有這樣子過聖誕的,在這天,不如還聖誕一個公道,靜靜在家裏看看聖經又如何?如果沒試過,那就是今年香港逢大時大節特別不平安的氣氛下,送給你最平安的禮物。
《傳道書》最有名的第三章說:「天下萬物,各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悼有時,舞蹈有時;擲石有時、堆石有時;擁抱有時,鬆手有時。」哀悼過不該死的死者,歌舞吃喝也是我們保持心理平衡,好好撐下去的能量。
啊,至於擁抱有時,鬆手有時,想問問佳節憂鬱患者,看見鬆手,是不是要感慨虛空的虛空呢?先等等,剛才節錄來自馮象譯注本,再看看和合本怎麼譯這句吧:「擁抱有時,不擁抱有時。」兩個版本這裏看似相近,其實差異甚大,「鬆手」是本來有人緊抱過,「不擁抱」,是中性,沒表示過之前有沒有擁抱的狀態。和合本「擁抱」完又用「不擁抱有時」,可能採用文言文「不」的用法,乍看似累贅,實在有深意存焉。即如《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仁」不表示上天殘忍,而是沒有「仁」這個概念。
本來就在「不擁抱」的狀態,本來聖誕不保證個人情緒要快樂,「不快樂」該解作「無所謂快不快樂」,如果香港不快樂,聖誕亦能快樂、聖誕亦難快樂,難與不難,在於別為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