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擬藉信証組超級券商牽頭併逾百間同業 規模冀媲美高盛

中央擬藉信証組超級券商
牽頭併逾百間同業 規模冀媲美高盛

【本報訊】中美貿易戰的起因之一,是特朗普指責中國未有履行開放市場的承諾,在簽署首階段協議前,中國「擠牙膏式」公佈開放金融市場細節。最新消息是中央計劃以中信証券(6030)為首, 併購約130間內地證券行,籌組一間「航母級券商」。
記者:余秉峰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相信,信証併購後可在行內稱霸,但高盛並不能「山寨」出來,因為「高端客唔只睇回報,仲要捉佢心理,唔可以淨係鬥平。」

中美兩國本月中就首階段協議文本達成共識前,中國在金融業預先「放水」。7月20日,國務院11項開放金融業措施,涉及信用評級、債券、保險和理財等業務層面;到10月11日,輪到中證監表態,表示外資明年1月1日起可持有期貨公司100%股權,4月1日起亦取消基金管理公司的限制,明年12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的持股限制。

中央政府雖準備開放其總值45萬億美元的金融業市場,但卻同步籌備防守戰,最新做法是組成一間可媲美高盛的機構抗衡。據彭博報道,由於現有的中國券商規模相對小,難以與環球性金融企業比較,但中國卻有近四分一(2.9萬億美元)融資產品是來自債券及證券,因此有必要成立一間「航母級」投行,以擴展服務範圍,提供國際化服務,因此計劃將超過130間中資經紀行合併,總資產便相當於高盛的資產規模。

作為中國最大券商的中信証券,目前市值接近高盛一半,在亞洲的排名亦僅次於摩通,排行第三,據報中央計劃將超過130間證券行合併,便是以信証牽頭。

避免日後被外資收購

帝峯證券及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郭思治認為,信証屬於中信(267)系旗下,扎根香港歷史悠久,按理信証的人員亦相對國際化,有專門團隊負責環球股市和商品。他續稱,若由信証領軍其他中小型券商,可避免日後外資逐一併購其他券商;不過他坦言,高盛在環球業務有優勢,仍可能吸走不少內地高端客戶市場的份額。

莊太量則表示,從零售證券客戶角度來看,他們看重的是股票交易佣金是否全行最低,以及賬戶資產是否有保障,若信証完成併購,在規模優勢下或能降低佣金,有助抗衡外資。但是,他預料信証在高端客戶市場難有優勢,因為他們還需要增值服務,「要幫到個仔海外留學,幫到阿爸入老人院。但內地金融業仍未能訓練這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