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
「我發現自己與森林有一種心靈感應,能感受到它的呼喚,這種神秘的感覺令我堅持拍攝它們。」年逾七十的日本攝影師志鎌猛(Takeshi Shikama),對森林及花草樹木情有獨鍾,將對大自然的感性與敬畏,定格在黑白菲林裏。
自學攝影 「樹林引領我拍攝」
志鎌猛與森林的相遇可謂姍姍來遲,在東京居住40年,他從未認真感受過人類與大自然的微妙關係。有如此覺悟,源於他用10年時間興建林間小屋的經歷,當時他砍伐一些日本紅松樹來建造地基及橫樑等,倒下樹木的飛濺樹液就如傷口上的鮮血,令他感受到樹木的生命能量,「當樹木倒下一刻,我整個身體都在顫抖,雖然已是陳年舊事,但我仍清楚記得那種感覺。」
自此,他對大自然的感性被完全喚醒,彷彿有種神奇的力量引領他探訪不同的森林。2001年秋天的一個傍晚,他在暮光初現的山上迷路,偶然走進一個隱蔽樹林,一種想要拍攝照片的慾望隨即油然而生,當他翌日帶上相機去尋找同一片樹林時,卻無法尋覓。「那一刻我意識到,不是我想拍攝照片,而是樹林引領我去拍攝。」於是在2002年,當他54歲時,決心要成為一名攝影師。
年輕時的志鎌猛曾想成為畫家,奈何礙於現實,在設計公司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數年後,當他發現忙碌的工作無法換來滿足感之時,毅然自立門戶,為醫學院的學生製作畢業紀念冊,記錄他們的大學生活。「因為這份工作,我自學攝影,成為編輯、設計師及攝影師。我一個人工作,一年做三本書,做足30年。」雖然平時的工作涉及攝影,但他從未想過以此為業,哪想到被大自然喚醒了潛意識。
捕捉細節 愛用大片幅相機
他說,攝影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種恩賜,然而環境的破壞有時卻令他難以進行拍攝。「有時我幸運地在樹林裏遇上參天大樹,有時我步行10小時,卻不幸發現地圖上的那片樹林,已變為一個大壩的施工現場。」日本有七成領土是森林與山峯,這個島國自古已有崇拜自然的傳統,只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微妙共存,在當代猖獗的都市化現象下慢慢被打破,這也是促使他創作首系列作品《森之襞》(Silent Respiration of Forests)的原因。
在樹林漫遊的時間裏,他學懂在森林深處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觀察花草落葉的四季變遷,慢慢延伸出另一系列作品《Utsuroi-Evanescence》,由森林、田野、蓮花、花園及風景五部份組成。有時他看着樹木的年輪,彷彿正在透視自己的人生,然後不期然地按下快門,一切頗有禪宗意味。及後他更慢慢延伸至花園、外國的城市綠洲等,這種人造的自然(或稱Urban Forest)同樣令他着迷,「人們即使身處都市環境中,那種親近自然的慾望仍是強烈的。」
志鎌猛喜歡用大片幅相機拍攝,這固然能捕捉更多細節,而慢慢設置相機的過程,也令他有更多時間去沉澱。「這些照片都是大自然引導我去拍攝的,希望這不會是地球最後的安眠曲。」
顯影
facebook:photogstory
是個關注影像及攝影師故事的平台,採訪香港及國際攝影師之餘,也會從日常生活入手,重溫經典照片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