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春社考據發現,旺角鬧市之中,隱藏著名文學家茅盾在港居住、工作足迹。1938年茅盾一家住在太子道西196號唐樓4樓單位,編輯刊物《文藝陣地》和《言林》。而山東街53至55號舊唐樓,是民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辦學地方,茅盾亦在該處教書。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有關唐樓的歷史價值被低估,建議古諮會評定為法定古蹟。
茅盾本名沈德鴻,是近代著名文學家,著作包括《子夜》、《農村三部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首任文化部部長。他在自傳《我走過的道路》透露,一家四口1938年在香港太子道一棟唐樓居住,他寫信給其小舅子孔另境時,請對方回信到「太子道一九六號四樓」,又曾囑咐用英文地址「3rd Floor, 196 Prince Edward Rd, Kowloon, Hong Kong」較妥當。
李少文指,當時還未劃分太子道東、太子道西,1932年的政府憲報顯示,Prince Edward Road 196號的地段編號是「九龍內地段2372號」,與現時太子道西196號的地段編號脗合。茅盾在著作《我走過的道路》提到,當時在港編輯刊物《文藝陣地》和《言林》,而居所是「九龍的高級住宅」,有一房一廳,外加一個大陽台。由於面積不大,這位文學家將陽台加裝玻璃窗,「僭建」出一個房間讓女兒居住,而兒子就要在客廳搭一張床睡覺。
古諮會稱研究
李少文稱,當時茅盾曾抱怨房租太貴,佔其收入三分一。他翻查資料發現,太子道西196號及附近唐樓由比利時裔設計師尹威力(G. van Wylick)設計,專為當時家庭月入超過四百元的富戶建造,與茅盾文章描述一致。
古諮會以有關建築是現存最完整一列戰前唐樓為由,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市建局在2010年起收購有關建築物。李少文指,古諮會在評級時沒有考慮建築物是茅盾故居的價值,建議提升評級至法定古蹟。
李少文指,藥房、化妝品店和賓館林立的山東街,亦隱藏一棟歷史建築。茅盾在自傳提到,教育家陶行知1938年在港提出成立「中華業餘學校」,校址是山東街53至55號,茅盾在該校短暫義務教授過文學科,高峯期學校有200多位學生,現時該建築物沒有任何保育措施,李少文呼籲古諮會盡快評級。
發展局回覆指,古諮會會詳細研究長春社提交太子道西196號的資料,根據現行評級機制,如有確實的歷史證據支持,古諮會或考慮重新檢視已確認的評級。而古蹟辦會就山東街53至55號的建築物的文物價值進行初步研究,考慮是否將其加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內。
市建局則表示,根據文物建築評估,太子道西196號在內合共十幢於1930年代建成的戰前唐樓群,具建築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若古諮會和古蹟辦希望進一步了解項目的保育方案及作出跟進,市建局會積極溝通。現時有關樓宇已租出予不同機構,作教育、文化及藝術用途。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