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當初 - 李純恩

何必當初 - 李純恩

老同學在上海請我吃法國菜,餐廳開在一幢老洋房裏,房子很大,一共三層樓,聖誕燈飾從花園一直布置到室內,星星點點,很有氣氛,有音樂有紅酒,菜單上的菜式也寫得有名堂有來頭。

老同學說,這座房子以前是滬上某大商家的私宅,解放以後就變了解放軍某部的財產,那時候革命成功,大軍進城,各部搶佔地盤,上海高尚住宅區許多大宅都成了軍部財產。

那時候,自然是一派革命氣象的,好東西也沒想要維持,打爛了再說,這也是革命的特色。就像毛澤東說的那樣,「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綉花,不能那麼雅緻,不能那麼溫良恭儉讓。」革命暴力,必定破壞,必定搞得滿目瘡痍,幾經折騰之後,才想起日子還是要過的,客還是要請的飯還是要吃的,繪畫綉花也不能少的,這才恢復秩序,重拾情調,把砸爛的東西再修修補補拼湊起來,點點滴滴從頭學起,若學得不到家,便只撿了皮毛,貌合神離,成為革命後遺症。

本來的東西好好的,但革命了就一定要砸爛,不砸爛就好像沒有革命的樣子,但究竟什麼才是革命的樣子,那是連參加革命的人也說不清楚,而且是革命進行得越久越說不清楚的。所以到了革命靜止之後,回過神來,才發覺一場激動不過是一場折騰,革命成功只是「偉人」的事,「偉人」們都有交椅坐了,自己卻站在一堆瓦礫之中,慢慢把翻倒的桌椅扶起來,將搞亂的生活恢復過來,這才明白革命以前的老東西都是很好的,不革命也沒問題的。

不革命便不用今天這麼費勁收拾舊山河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像我這樣的懶人不喜歡革命的原因。

老洋房裏的法國菜做得其實很一般,但因為老屋子的新裝修盡量模仿了老歲月的調調,帶安徽口音的女侍應服務態度也真誠親切,聖誕節前在上海,一頓洋餐還是吃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