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撞船漏油:硬脂溶入海污染生態

港大研撞船漏油:硬脂溶入海污染生態

【本報訊】2017年8月初,香港西南面對開海域有兩艘貨船相撞,其中一艘洩漏約1,000公噸棕櫚硬脂。當中超過200噸硬脂漂流到香港西南面各個海岸,造成大範圍污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研究團隊,就硬脂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的影響進行為期18個月的研究。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硬脂在高溫下可溶於海水和海沙中,海洋生物亦會受污染。

研究結果已在國際期刊《環境科學及技術》發表,研究團隊作實地考察,監察岩岸潮間帶生物、海水和沙泥中脂肪酸的濃度。六個研究地點包括洪聖爺灣、深水灣、淺水灣、舂坎角、大潭外灣及大潭內灣。團隊在實驗室研究硬脂的天然降解速度,以及對10種不同海洋生物的毒性和生物反應。

浸海水一年 九成未分解

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硬脂在高溫下可溶於海水和海沙中,海洋生物亦會受污染。2017年8月初,即事發後約一星期,各種海螺類的軟組織、海水和海沙樣本中均錄得高濃度脂肪酸,特別是和硬脂成份脗合的C16:0脂肪酸。

政府部門與公眾在事故發生後,群策群力把漂到岸上的硬脂移除,有效地防止海洋繼續受污染。研究結果反映在四個月後(即2017年11月),脂肪酸在海水和海沙的濃度回落到自然水平。但實驗室研究發現,硬脂在水中的分解速度非常緩慢,即使在海水中擺放一年,近九成的硬脂還未能分解。

研究結果反映,事故發生後政府與公眾合力把硬脂盡快移除,大大減少硬脂對海洋生物的長遠負面影響。隨着海上運輸日益頻繁,撞船意外亦有上升趨勢,研究結果有助全球各國對同類型棕櫚硬脂油污事故作出有效的科學風險評估和管理。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