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關係一直是大家着眼點。儘管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將可暫時緩解緊張局面,但雙方距離達成全面協議仍很遠。貿易並非唯一「戰場」。在美國的跨境投資,即外國直接投資(FDI),受到越來越嚴格審查,2016年起,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額大跌88%。
中美人民的交流活動也從而下降。2016年以來,中國首次赴美留學生的人數下跌33%,中國赴美的遊客人數下降16%。 此外有許多報道稱,中國學者、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被拒批美國簽證。這些限制將對經濟造成短期影響。
最後,受到同樣關注的「戰場」是科技領域。美國對華為及其5G設備發出禁令的同時,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中國科技公司數目在2019年也迅速增長。兩國在這領域的持續脫鈎將阻礙合作、知識共享和良性競爭,從而減慢科技進步。不過,凡事總有一線曙光。由於外圍壓力增加,中國內部結構性變化已有所加速。
首先,中國通過進一步擁抱全球化和開放經濟來應對不斷加強的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方面,儘管美國採取報復性措施,但北京過去一年對非美國進口產品進行兩輪關稅削減,並舉辦了第二屆進口博覽會,以展示其對開放經濟的持續承諾。
投資方面,所謂負面清單已由180個縮減至40個。其中金融業的自由度顯著提高,包括在岸市場持續開放、讓人民幣資產獲納入全球指數,及放寬外資在銀行、經紀人和保險公司中合資企業中的持股比例上限。
第二,為應對技術脫鈎,兩國已共同努力進行科技本土化方面工作,包括通過免稅和補貼增加對研發的財務支持。中國6月成立被稱為「中國納斯達克(Nasdaq)」的新科技創新板,以促進為科技初創企業籌集資金。中國政府還提前推出5G網絡,及發佈大灣區藍圖,將其與矽谷在科技方面看齊。2018年以來,A股企業每年研發開支增長逾20%,反映私營領域的研發開支有所增長;受美國制裁公司已開始研發內部零件以取代美國零件。
最後,中國加快改革,恢復內部秩序。值得注意是,中國加快「城鎮化」進程和釋放新增長潛力的企業改革,及通過從貨幣和房屋刺激措施,轉向財政寬鬆政策來改變反周期政策,以管理與債務和資產泡沫相關的系統性風險。
上述都不是新改革,但隨着外圍環境變化,實施這些政策的逼切性增加。我們認為,若能大致成功地執行這些變革,有助減慢生產率增長放緩趨勢,讓中國避免因結構性經濟放緩而出現硬着陸。歸根究柢,北京有責任以更大膽堅決方式進行改革,同時謹慎應對日增的外圍挑戰。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