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政府漠視140萬人困苦:貧窮線下的掙扎

壹週刊:
政府漠視140萬人困苦:
貧窮線下的掙扎

在香港生活,一點也不容易,尤其是貧窮的一群。

政府早前公佈,本港去年窮人數目達140.6萬人,即每五人就有一人貧窮,貧窮人口再創十年新高。原來,香港真的很多人活在貧窮線下。

因為窮,他們要住在惡劣環境中。目前全港有逾20.9萬劏房戶,不但居住環境差,更要面對種種問題。有劏房家庭因蝸居狹小,磨擦爭吵不斷,導致夫婦關係疏離。更悲哀的,是有窮困基層連劏房也租不起,只能租住共用廚廁、滿佈木蝨的板間房,狹窄得連轉身的空間也沒有。

政府口口聲聲重視貧窮問題,但實際是越扶越貧。
撰文:何逸蓓
攝影:梁正平、石鎬鳴、林金展

住劏房瞓地 夫遭內地妻離棄

53歲曾從事地盤及餐飲散工的昌叔,一家三口租住長沙灣一個約90方呎劏房,月租4,200元。由於環境狹逼,過去四年,為騰出空間予6歲愛女玩耍和做功課,兩父女一直以來僅「打地鋪」睡覺,從不添設睡床。結果,昌叔因長期睡地患上風濕。直至今年6月,才有義工免費為他們增添睡床,告別冰冷的地板生活。

女兒確診學習障礙 獨力難支

不過,來自雲南的妻子因嫌棄蝸居狹小,一直不太願意來港,昌叔透露妻子三至四個月才來港一次。「以前因為我們沒有床,她希望盡快獲派公屋單位,想生活會好過一點,誰知一直杳無音訊,我們整天為了公屋問題吵架,睡地上又會投訴,諸如此類,感情慢慢都變淡了,便少了來港。」

昌叔獨力照顧女兒四年,坦言感到吃力,擔心女兒在「單親」家庭成長,影響身心發展。「我覺得她的媽媽不在,就欠缺了父母的愛。現在你看到為何她這麼喜歡擁抱人,社工告訴我這樣擁抱並不正常;後來我了解後知道是媽媽不在,影響了她成長,令她變成這樣。」

與此同時,昌叔女兒今年6月經社工轉介下,到一間機構評估學習能力,最後確診患有輕微過度活躍症和學習障礙。為改善女兒病情,昌叔9月起為愛女報讀多個興趣班和課外活動,包括游泳班、中國舞蹈班和手工藝班等,每月開支接近一千元。為了節省開支,兩父女一天僅吃兩餐,「煮一餐飯,分兩餐吃」。

昌叔一家輪候公屋足足六年,本月中終成功上樓,獲派位於火炭的公屋單位。奈何他負擔不起昂貴的搬遷費,欲放棄單位。「我昨日到訪過公屋確是很漂亮,還要在山上,光線很充足,我很喜歡。奈何我想小朋友如何轉校呢?搬屋也要花費,要花萬多元,錢從何來呢?現在完全是空白一片。」

昌叔希望政府能推出更多基層紓困措施及支援SEN學童,例如免費託兒服務,讓有能力工作的基層可安心外出工作。

昌叔獨力照顧6歲患有輕微過度活躍症的女兒。

為節省開支,昌叔兩父女一日只進食兩餐。

40呎難轉身 木蝨咬到腫又痕

50多歲患有精神分裂的阿偉剛出院,因早前一直失業,生活捉襟見肘,只好選擇環境惡劣、位於葵青區一間40方呎一劏十板間房,這幢唐樓樓齡超過50年,月租1,800元,最近加租至2,200元。

阿偉本來在一間護理院從事清潔工,月入約7,800元,但因身體無法適應12小時的工時,最後決定辭工。「在精神科出院後,起初住宿舍很不習慣,很多限制,要準時食藥。我跟醫生說想搬出來住,他說:『好,可以照顧自己便行。』然後,我搬至偉業大廈,是十多層半板間房。我厭棄那兒有很多老鼠聲,不停爬來爬去,我便搬離了。

阿偉租住的板間房僅約40呎空間,動彈不得是常態。

等廁所幾乎失禁

「起初我不喜歡這裏,陰陰沉沉,可是再找不到如此廉價的單位了,因此一住便三四年。」目前房間僅可放置一張碌架床,旁邊有一張小椅架起風扇及兩個膠箱,放置衣服和雜物,環境狹小得連轉身的空間也沒有。阿偉憶述,初搬進來,最纏繞他的是木蝨問題,被咬後紅腫痕癢難耐,不時左抓右抓。「我自小患有哮喘,有一天突然病發送入院,醫生問為何身上有這麼多紅疹、小洞,我說有跳蚤。他說可找政府部門滅蝨,我也不知道可循甚麼途徑。」

另一令他頭痛的是共用廁所問題,「早上我也需要用廁所,好在我不是上班,但一起床當然要去小解。那些住客進去後便等候數十分鐘,無可奈何下只好用下層廁所,令我急得幾乎失禁了。」

現時阿偉亦面對業主濫收水電費的困擾,電費每度高達兩元,較正常電費高出近一倍。「我起初不知這麼貴,很多時洗澡並不方便,不能冷水洗澡,我惟好走去體育館洗澡,有時候沒有洗澡。」輪候了公屋一年半的他,望政府盡快安排上樓,如此就不用與鄰居造成磨擦。

阿偉與鄰居共用廚廁,不時起爭執。

板間房滿佈木蝨,阿偉需靠止痕膏止癢。

政策失民心團體促管制租金

今次調查顯示,觀塘區今年繼續「蟬聯」全港貧窮率最高的地區,貧窮人口高達17.5萬人。有分析指觀塘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結果屬預期之內。

越扶越貧 政府心虛

76歲觀塘居民周太表示,政府發放3,000多元的長者津貼不足以支援生活,需靠退休金補貼生活費,「現在都是花那些退休金,沒有其他收入了」。

87歲的鄭婆婆在觀塘獨居,直言靠自己支付所有費用十分吃力,但「子女給一些家用就夠花了。現在又不多吃,上了年紀」。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吳堃廉批評,政府現在「靜悄悄公佈貧窮數字,看得出有點心虛」,因現屆政府自上任開始,一直說扶貧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狀況是貧窮率一直飆升,質疑「政府在現時狀況下做過甚麼呢」。

他續表示,普遍劏房戶面對三大問題,包括被加租、逼遷;鼠患、蝨患;濫收水電,曾聽聞最貴濫收每立方水30元,而正常水平應該只是9元多。

「普遍劏房街坊都希望政府多做一些,不要說一下子解決,紓緩現在的經濟困難或住屋環境,甚至是整個貧窮群體的困難。」吳堃廉建議政府長遠考慮增建公屋,並針對劏房推行租務管制計劃,保障住客權益;短期則可推出多元化津貼,包括在職家庭津貼及劏房戶搬遷津貼。

鄭婆婆在觀塘獨居,稱靠自己支付所有生活費甚吃力。

吳堃廉批評政府「靜悄悄公佈貧窮數字」的做法心虛,未能推出有效扶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