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鄉村裏面,工作不外乎是種植果菜或飼養禽畜,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手藝可以賺錢幫補,其中一項就是養蜂。不過,養蜂要看環境,「有冇境」就要看蜜源的好壞了。
以前我位於打鼓嶺的老家,後山又乾又矮,沒有樹林溪流也弱,會開花的山樹就不多了,不是養蜂的好地方。但是當我廿年前到了丹山河邊、八仙腳下務農謀生,就認識了不少養蜂人,就是因為這裏有好山好水,樹林茂密,養蜂更好像是這裏老一輩村民的習慣呢。
山水豐饒 建園好地方
養蜂在一般人眼中很神秘,因為蜜蜂不是禽畜,是蟲子,會四處飛行而且會叮人,大家都會覺得養蜂人特別了不起。養蜂確實有其隱秘之處,因為養蜂人大多不愛向外人傳授技術,多是父子相傳。其中一個原因是養蜂養得好,可掙來不少外快,甚至成為謀生專業,不過每個地區能養起的蜂數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養,收成的蜂蜜就會攤薄,所以大家都把養蜂的技術秘而不宣。初學養蜂的人很多時都是靠自行摸索或偷師,亦因為如此,各養蜂人的手藝落差頗大。我認識的其中一位養蜂人「阿偉」就比較特別,他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鄉民,熟悉地方水土,釣魚養雀也都有一手,可以說是走入山中也不怕餓死的土著,不過養蜂這種老人家的玩意卻無涉獵,直至十多年前,人近天命之年,想到年老時找一門賺到點養老錢的手藝,便開始學起養蜂了。
阿偉學養蜂的方法比較專門,就是到內地拜師。他認識到一位在惠州山區世代養蜂的師傅,不但到其家鄉請教,更包吃包住的請師傅到我們村中住上半年,一對一的教阿偉建蜂園養蜂。為甚麼這位師傅肯傾囊相授呢?學費禮遇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兩地分隔偌遠,並無競爭,教曉阿偉無所損失。師傅說建蜂園的第一課就是看環境,這兒山林溪水豐饒,山上石隙樹洞又多,原生多糖的烏桕、水翁、鴨腳木等漫山遍野,野蜂自不會少,也是建園的好地方。
分群加排 壯大產糖量
很多人以為有果園便能建蜂園,其實不然,因為果園如荔枝龍眼等開花只集中一時,並不能持續提供花蜜,一定要配合山上的不同野樹四季開花「放糖」,小蜜蜂才長年有蜜可採。一年之中暑期最是高溫,也是山花最少的時間,蜜蜂都不大工作,蜂群會慢慢縮小,到了中秋白露過後的「小陽春」,山花重放,蜂群再次活躍,養蜂人便開始忙碌了,要為蜂巢「加排」,也要配合蜜蜂「分群」。「加排」的意思就是在蜂箱裝上貼上人工蜜蠟的排隔,讓蜜蜂更易築巢儲糖;而「分群」就是在蜜源豐富的期間,蜂巢內會出現新的「蜂皇台」培育新蜂后,當新蜂出來時,老蜂便會帶上一半蜂群出外另起爐灶。養蜂人這時要決定讓她們分成兩箱,或是把老皇廢掉,保持族群的壯大,用來產糖。
所以由入秋以後的預備工作好壞,便可看出養蜂人的手段,本事的養蜂人可以在一個蜂園管理上五六十箱的蜂箱。不過,蜂箱多也不一定有產量,我就見識過一些魚目混珠之徒,蜂園內的箱是多的,蜂也是有的,但每個箱的蜂數只得一二排隔,蜂群的產糖只夠自用,根本不能再額外打出讓予蜂農,那他們的出產來源就大有可疑啦。
(待續)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