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2月12日舉行大選,保守黨在國會取得過半數議席,有望打破「脫歐」困局。
眾所周知,本地及內地的當權者,他們自己或家人絕大部份擁有外國居留權。這些當權者及其家屬投奔西方民主自由國家,而不是跑去由獨裁者統治的國家,已證明他們重視人權、民主、自由和法治,對內地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缺乏信心。
民主體制不是萬靈藥,特別是過去30年,在全球一體化和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貧富懸殊問題日趨嚴重,普通市民未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以致出現反全球化,政治立場各走極端,社會嚴重撕裂。但相對於獨裁或極權統治,完全倚靠人治和權力鬥爭去延續制度,人民失去人權、自由和法治,民主體制依然較為優勝。
世上沒有完美的民主體制,不同民主選舉制度亦有其缺陷,未必能夠反映大多數選民的意願和共識。選民在訊息不完全,或者只顧短期利益的情況下,亦未必能夠選出為國家長遠利益着想的領導人。
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在總選票中只取得46.1%(接近6,300萬票),較希拉莉取得48.2%(接近6,600萬票)為低。但由於選舉制度是由選舉人投票,各州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獲得所有選舉人票,故此特朗普可以藉着獲得較多選舉人票而當選。然而,貴為總統,特朗普依然受到國會和法律所制衡,有可能面對彈劾。
至於今年7月出任英國首相的約翰遜,更不是由英國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只是由16萬英國保守黨員投票,約翰遜獲得9萬多票而成為黨魁,再獲英女皇委任為首相。英國人口有6,600多萬,卻由16萬保守黨員去投票決定英國的命運,明顯是小圈子選舉。幸好在國會內和法律上依然有一定制衡,令約翰遜不能任意妄為,堅持「硬脫歐」,最後被逼要提早舉行大選。今次大選,保守黨只取得43.3%選票,卻能控制國會。
明白英美選舉制度的不足後,期望香港年輕人若想改變社會不公現況,必須積極參政,亦應學習在政治上求同存異,懂得妥協。日後當政府重啟政改時,避免走向極端,提出《基本法》內沒有列明的選舉方法,讓香港可以早日達到雙普選。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