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乳癌一直高踞本港女性常見癌症榜首,亞洲乳癌協作小組整合亞洲多國數據與美國比較,發現亞洲乳癌患者中位數為57歲,比外國年輕5歲,就20至43歲確診患癌者數據,香港更比美國高60%,醫生相信與缺乏運動、高壓力、西方飲食習慣等高風險因素有關。最新研究發現,新型標靶藥物配合傳統荷爾蒙治療,可將死亡風險降低三成。
外科專科醫生張淑儀昨於記者會上指出,香港乳癌個案有逾七成屬荷爾蒙受體陽性(HR+),當中可分為雌激素受體陽性(ER+)和黃體酮受體(PR)。亞洲乳癌協作小組整合六個亞洲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新加坡等數據與美國比較,發現亞洲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7歲,比外國的62歲年輕5歲;就20至43歲確診患癌者數據,香港比美國更高60%,她估計與缺乏運動、高壓力、常進食高脂肪肉類及夜班工作等高風險因素有關,「如果冇一啲改變,新症個案只會不斷上升」。
合併治療降死亡風險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楊明明表示,最新國際研究發現,接受新型標靶藥物配合傳統荷爾蒙治療患者,約七成在42個月後仍然生存,對比單獨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僅43%在42個月後存活,死亡風險降低三成;合併治療亦可將化療推遲至三年後,而單獨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的患者,逾一半人在三年內已需接受化療。
曾小姐40歲時確診第四期乳癌,癌細胞已擴散到盆骨,不能單靠手術完全清除癌細胞,她接受醫生建議,以新標靶藥、停經針等合併治療,經過三年多治療,腫瘤如今縮小58%,亦可如常工作,形容「好似普通人咁」,只是偶爾感到疲倦和頭髮稀疏等副作用,對生活影響不大。
■記者王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