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瞭解警暴:何須獨立檢討委員會 - 劉細良

【讀書好】瞭解警暴:何須獨立檢討委員會 - 劉細良

【讀書好】
政府快將準備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相信檢討結果,不外乎所謂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包括土地供應不足、國民教育失敗、青年欠缺社會流動機會,其實,十多年前反高鐵運動時,已經檢討過一次,結論也不出上述三項,結果?十多年後,青年激進化浪潮席捲香港。所謂青年問題,不過是掩飾政治失敗的「萬能key」。

如果要檢討,只有一個議題,就是「暴力」成因,香港沒有尖銳的種族、宗教衝突、參與抗爭的年輕人遍及各階層,不少是學生,不涉階級矛盾,半年的衝突沒有發生過搶掠事件,也不會是貧富差距問題,這與倫敦2011年騷亂風馬牛不相及,政府借用英國倫敦騷亂後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這方式來「過骨」。香港持續半年的暴力衝突,令人震驚,要理解其實也不太難,只要舉行「受害人」聽證會,在保護作供者不會因此而被起訴情況下,還原事實真相,這才是真正目標。

研究暴力行為,需要從微觀角度入手。

宏觀分析盲點

我早前介紹過社會學大師Randall Collins 2008年作品《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一書,分析警察在6.12進行恐慌性進攻、無差別攻擊市民的原因,今次再借此書的理論,分析警察大量使用各式子彈原因,並且會剖析7.21暴力襲擊的過程,背後中聯辦的角色。對於暴力問題,社會學理論多從宏觀角度分析,例如階級不平等、社會流動性不足,這些萬能key沒有甚麼解釋能力,猶如粵語長片呂奇金句「呢啲都係社會嘅錯」。Randall Collins由微觀角度出發,分析在甚麼情況下暴力會發生,反而對瞭解暴力有很大幫助。

警察是對暴力擁有壟斷性的權力,其他人應該保持和平,而警察也需要將獲得授權的暴力保持在最低限度,但為何警察濫用暴力經常發生,包括在民主國家?背後是因為情景因素的介入,令他們失控。11月12日警察進攻中文大學,令人想起了1970年Kent State University反戰示威,國民警衞軍開入,對學生進行實彈射擊,四死九傷,13秒內開了61槍,命中率20%,屬典型濫射,這非關種族階級問題,純粹是軍警過度使用暴力。這些過度暴力是受情景因素影響多於社會宏觀結構。

流言的力量

在中大狂射催淚彈、橡膠子彈之前,是警察為應付堵路而疲於奔命,他們試圖控制局面不果,在警察眼中,控制局面是最重要的事情,為了成功控制局面不惜表現出過度的攻擊性,絕對不能讓對方佔據情境的主動。很多時鎮暴警察收隊時,也要向市民或記者投擲催淚彈、發射橡膠子彈「攞返個尾彩」,就是這個原因,作者認為這可稱為「維護權威的儀式」。但在整場反抗運動中,香港警察被政客出賣,林鄭月娥完全放棄以政治方法解決問題,選擇躲在警盾背後。群眾的政治憤怒於是轉移至警察,他們被示威者羞辱,權威蕩然無存,亦因此變得更具攻擊性,尤其是現場示威者、記者表現出不服從姿態時,他們往往毫不猶豫使用升級暴力。這些濫暴警察,多是本身已經欠自信,他們試圖用攻擊性來表現自己可以控制場面。

至於7.21流氓黑道鄉民暴力襲擊市民,更接近作者分析「流言」、「沉默」對暴力爆發的影響。7.21事發前一星期,元朗已出現流言,指示威者會入新界鄉村搞事,這種流言由中聯辦官員在鄉事委員會就職禮中散佈,大家自然信以為真,於是磨拳擦掌,等機會大幹一番。流言令元朗鄉民瀰漫恐懼,緊張情緒也隨着蔓延,大家好像等待7.21「黃絲暴徒」出現,當天他們已手執武器通街遊走,但事實上根本沒有甚麼黃絲暴徒入村搞事,這種緊張、恐懼情緒無從發洩,於是就在西鐵車站,向強弱懸殊、無還擊之力的市民使用暴力作宣洩。

暴力情景,是我們真正要調查的事,包括誰人製造流言,只要召開聽證會,保護作供人士,真相自會大白,問題是林鄭月娥敢調查嗎?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