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鼻敏感 - 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鼻敏感 - 鄭志文

近幾星期,多了病人來看鼻敏感。有病人歸咎於之前溫度突然下降,「冷親」鼻子;亦有病人念念不忘,認為萬多枚催淚彈,除了令人側目和傷心外,仍然繼續影響他的鼻子。

說是鼻敏感,或者更準確點,應該說多了病人有鼻炎徵狀,包括流鼻水、鼻塞、鼻子酸痛、嗅覺失靈等。鼻炎病徵可以由感染引起,例如傷風、感冒。非感染引致的鼻炎,最常見的就是鼻敏感。要分辨是否感染,最簡單方法是看病徵一日內有沒有明顯分別。例如早上剛起床時很嚴重。但稍為活動,吃過早餐,就好一些。吃過午飯,大太陽底下,差不多沒事一樣。晚上,又差起來。半夜醒來,就鼻塞到不得了,且不停打噴嚏。這些情況,就是鼻敏感多於傷風感冒。

平時介紹醫學題目,我多數會引用大型研究。因為實證醫學是現時西方醫學要點。講研究、講數據、重視統計學分析。醫生的個人經驗是重要,但也要建基於實證。不過,說到鼻敏感,我倒要以病人身份,分享個人經驗。

回想起來,我應該三、四歲已經有嚴重鼻敏感。記得讀幼稚園時,每入秋冬,就要帶幾條「手巾仔」上課,用來醒鼻子。那時候也有紙巾,不過是薄薄的,且是加入混濁香味。我年紀小,但也得出了香味紙巾影響鼻子的結論。

之後,情形並沒有改善。影響鼻敏感的黑名單越來越長,包括花香,特別是百合花、香水、油漆、舊報紙、貓、貓公仔、其他毛公仔、塵埃、鞋油……。結論是,致敏原防不勝防。而且,漸漸發現,有時是「情況」而非「物質」引發鼻炎徵狀,例如突然吸入冷風、強光、甚至情緒轉變。

讀醫時才知道,除了敏感性鼻炎,還有非敏感性鼻炎。其中最常見的是「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溫度、氣壓、濕度、情緒等,影響神經線和荷爾蒙,但並非因為致敏原,令鼻子血管擴張,造成鼻塞、流鼻水等病徵。病徵和鼻敏感差不多,但引發病徵的原理不同。

說到治療,還是回到實證醫學。近年的治療指引都建議使用類固醇噴劑作第一線治療鼻敏感。不少香港人都對類固醇有過份的擔憂。其實噴鼻局部使用類固醇噴劑,副作用非常少。唯一缺點是並非即時見效,而是需要較長期使用,減少敏感病徵發作。所以多數會加上口服抗敏藥,使初用類固醇噴劑時控制病徵,並在嚴重發作時加強治療功效。

鄭志文醫生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