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港航慘成海航提款機與國開行形成三角關係 越綁越緊

財經專題:港航慘成海航提款機
與國開行形成三角關係 越綁越緊

香港航空(下稱港航)債務危機未除,母企海南航空(下稱海航)向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等籌措44億元紓困,由此揭出港航、海航及國開行的三角關係。本報追蹤這三方互有牽連,過去海航向國開行借錢,壯大港航的客運業務及購買飛機;港航因營運現金流較好、再以較低息對外發債,最終資金輸送予海航還錢及發展業務。

國開行現時是海航最大債主,除協議提供1,000億元人民幣,亦入股海航其他子公司;隨着國開行越借越多,三角關係亦越綁越緊,只要一方出事,或會牽連另外兩方骨牌式倒塌。

這個三角關係,要從海航集團對港航的定位開始。海航集團當初收購港航,並利用港航在香港以低成本採購飛機,及較海航低的息口向銀行借貸,讓港航建立飛機租賃生意;及後港航主要向海航關聯公司出租飛機,港航與海航的利益此時已綑綁在一起。過去幾年,港航飛機租用收入全部來自海航集團關連公司,非常倚賴後者,每年金額均逾10億元。

港航財困,員工早前遲出糧;海航向國開行等籌措44億元紓困,由此揭出此三角關係。資料圖片

海航千方百計向港航吸金

港航另一盈利來源,是客貨運。雖然客貨運業務利潤較低,但由於可以憑藉廉航形象吸引客戶,製造大量業務流量,有利取得貸款(包括向國開行借錢)、發行債券及籌劃上市。

事實上港航近幾年越借越多,利息支出越來越大,去年港航全年收入152億元,但股東應佔虧損為9.17億元。借來的資金大部份流入海航集團。綜合過去港航財務資料,去年估計有逾128億元輸送予海航,佔其總資產約三成。

去年尾已有消息傳出,港航手持海航逾57億元金融產品,意味港航借了整整57億元給海航。惟海航借錢之餘卻又拖港航數。根據港航2018年財務資料,港航其中18億元應收賬來自海航旅遊管理,另外預付了資金予海航集團其他公司;其中一筆27億元預付款,當中有約24億元為免收利息款項,流向海航集團旗下天津大新華快運及其母公司海口美蘭機場。

根據前者查冊文件顯示,其主要進行運輸業、酒店業、房地產業、股權投資;而根據後者今年發債文件,該公司主要經營海南省海口美蘭機場,以及其他輔助商業業務如免稅品店等。

國開行為海航最大債權人

海航除了向港航以各種方式吸納資金,又是其子公司的股東,關係糾纏不清。根據其財務報告顯示,港航持有海航集團(國際)8.91%股權,價值約22億元,主要為拖車及飛機融資租賃,以及多項旅遊、酒店及金融業務。另有四億元投資於海航天津中心發展逾20%股權,主業為酒店及零售物業,另外亦投資香港國際航空租賃有限公司5%股權。

港航陷財困,上月牽頭打救港航的國開行,與多間內銀借出40億元人民幣,貸款協議期限為三年,首兩年為寬限期,利率固定為4.75%,用於航油、航材、起降費、人員工資、飛機租金等經營性支出。國開行拯救港航,事關其與海航亦已是唇亡齒寒關係。

早於2012年,國開行曾向海航提供1,000億元授信額度,支持海航集團航空、機場、港口與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因此亦成為其最大債權人;以2019年上半年逾3,000億元人民幣銀行貸款計算,該金額約佔貸款逾三成。

有熟悉企業財務人士表示,海航集團借港航、國開行融資,在好景的時候自然問題不大,還可通過融資越做越大;但因為融資目的是用於收購各項業務及資產,再通過營運手段整合,以期改善經營表現,終極目標是利用更高估值在其他市場上市變現。不過由於需時消化,回本期可能非常長,如海航集團或港航經營形勢突變,未能成功融資,將會造成骨牌效應,陷入資金困難。

國開行如果不提供資金,海航集團資金緊絀,釀成債券違約、追討貸款及薪金的新聞此起彼落,需要低價出售資產造成惡性循環,債項更可能無法回收。如果繼續放貸予海航或港航,問題或許得以紓緩,但卻使國開行的營運情況被此集團「綁架」,陷入兩難境地。

待白武士救港航才能鬆綁

去年海航陷財困,國開行亦開始帶領工作組監督海航的資產處置事宜。據統計,包括最近的40億元人民幣貸款供港航作為營運資金在內,最少提供超過106億元予海航旗下作為維持經營周轉資金、購買飛機的貸款等。此外,三方關係又透過入股延伸。國開行旗下的國開發展基金,控制海航系的海口美蘭機場逾22%股權,為該公司大股東,足見兩者關係密切。

國開發展基金、海航機場發展集團,以及海南省旗下的投資公司海南省發展控股,亦已簽訂為期20年的多期協議,約定國開發展基金在日後投資該公司款項,可享有1.2%的年化收益率,協議到期時並由海南省發展控股全數回購。這種「明股實債」協議,可視為國開行提供予海南省政府的低息貸款,供其提供資金予海航作營運之用。

國開行、海航、港航這個三角關係,或有待港航獲白武士拯救,才能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