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搜魂】
Follow me home if you dare to
I wouldn't know where to lead you
Should I take chances when no one took chances on me?
So I watch from the dark, wait for my life to start
With no beauty in my memory
And the memories were lost long ago
But at least you have beautiful ghosts
-《Beautiful Ghosts》Taylor Swift
有「音樂劇之神」之稱的英國音樂家安德魯萊特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炮製過多部全球大收的音樂劇,由舞台劇搬上電影大銀幕的《Cats》,台前幕後亦是人貓尋夢的勵志故事。當初這群花面貓卻不被睇好,但韋伯憑信念、努力加意想不到的機緣,令《Cats》創出傳奇,甚至改變百老匯文化,悅耳的歌曲、舞台故事以至電影,相信大家也不會嫌多,貓群用歌聲提醒我們記憶快樂時光的重要。
曾經成為百老匯公演最久音樂劇、全球上演累收240億港元,《Cats》令韋伯成為舞台劇史上最富有作曲家。《Cats》成為名劇,以至今年聖誕檔期搬上大銀幕(香港26日上畫)之前,年輕時代的韋伯已憑《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 Star)及《貝隆夫人》(Evita)兩個音樂劇大受歡迎。但他選擇由零開始,與團隊尋找另一個夢,踏上另一個未知的旅程。
購版權到投資 過五關斬六將
1978年在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舞台出現問題時,韋伯不斷背誦T.S.艾洛特(T.S. Eliot)著名詩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中的詩篇〈Macavity the Mystery Cat〉來減壓,還覺得為詩篇加上音樂會很有趣,便開啟了創作《Cats》音樂劇的念頭。不過,過第一關已很難,他要說服艾洛特遺孀兼其秘書Valerie讓他購下版權,Valerie堅守先夫意願,不想他的詩作被胡亂改編,不願詩中的貓變成可愛卡通貓,韋伯揚言會以70年代電視劇《Hot Gossip》中的性感舞者為藍本,成功獲得改編權。
另一難關是投資,當時《Cats》是英國製作費最龐大的音樂劇,需籌措1,400萬港元,圈中人卻紛紛不看好,拒絕投資,不相信以貓為主題的音樂劇會受歡迎。韋伯卻賭得很大,他本來從不會貼自己錢去做音樂劇,但為了《Cats》,他以Sydmonton鄉村莊園作按揭,完全是為了讓舞台設計大師John Napier好好發揮,單是台上的繁華垃圾崗,所有道具及佈景佈置,都要配合貓角色的尺寸而製造,包括巨型罐頭、巨大波鞋、洗衣機及巨大廢車車廂等。
John所創造的性感貓形象,靈感來自當時英國年輕人熱愛的暖腿襪套(leg warmers)及暖手袖套(arm warmers)、貼身衣、花喱碌貓樣化妝以及狂野粗獷的punk rock打扮,這些貓形象絕對不是乾淨可愛,而是很草根、充滿街頭智慧又funky。最初此劇還一直叫《Practical Cats》,但舞台導演Trevor Nunn看到黑底黃色貓眼的海報設計後,便刪去Practical,正式取名叫《Cats》。
1981年春天倫敦首演,仍未令韋伯與團隊安心,他們有打定輸數的準備,劇評沒有正面好評,觀眾口碑反而極佳,令票房節節上升。製作團隊原本印給工作人員使用卻剩下大量的《Cats》tee,放在會場出售一樣非常搶手好賣。今天你不會覺得看《Cats》好hip,但當年歐美觀眾覺得《Cats》好chic。從紐約遠道而來倫敦西城Winter Garden的百老匯業界巨頭Shubert Organization主管Bernard B. Jacobs舉家大小都要一看再看,購不到票也樂意坐在梯級欣賞,甚至樂意幫忙將《Cats》帶到百老匯公演。
1982年去到紐約,《Cats》的製作費約3,500港元,同年10月開演,已破紀錄預收4,800萬港元,財源滾滾,票房衝破1.5億港元,翌年更奪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Cats》在百老匯佔盡天時地利,碰巧當地舞台中堅一個又一個離開,韋伯繼而在百老匯上映《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Cats》另一監製則推出《孤星淚》(Les Misérables),令百老匯舞台劇成為吸金能力極高的主流文化,連迪士尼也要搬《獅子王》(The Lion King)及《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上舞台。
Taylor Swift作歌 感動年輕人
多年來韋伯的代表作繼續在世界各地重演,亦紛紛拍成電影。《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金像大導湯賀柏 (Tom Hooper),先前已將《孤星淚》搬上大銀幕,當中著名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變成了本地觀眾個個也識唱的《問誰未發聲》,湯賀柏聯同荷李活及英國紅星合力製作的電影版《Cats》,不只是將韋伯的名作及名曲搬上大銀幕,也加插了韋伯與有份演出的美國年輕流行天后Taylor Swift合力創作全新歌曲《Beautiful Ghosts》。如果《Cats》的經典名曲《Memory》令你想起葉德嫻的《倦》,更悲慘的《Beautiful Ghosts》會令人想起我們新一代一無所有但願意追尋理想的年輕人,戲未上,歌已感動了你。
在頂級紅星包括Taylor Swift、茱迪丹慈、伊恩麥基倫、珍妮花赫遜、占士高登、積森狄路羅、艾迪斯艾巴、莉寶韋遜,拱照由皇家芭蕾舞團舞蹈員法查斯嘉希活化身的貓女主角。茱迪與伊恩闊別近40年再跟《Cats》結緣。觀眾或許希望,我們生活的香港也會出現像茱迪升呢擔演的貓族首領,黎明來到前,從子夜舞會送上讓貓讓人重生的希望之路。
【昔日貓事趣聞】
韋伯在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製作《Cats》音樂劇時有不少台前幕後趣聞,都像該劇名曲《Memory》所唱一樣,充滿回憶,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原著遺孀 拒絕動畫
《Cats》是韋伯受已故詩人T.S. Eliot的代表詩歌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啟發而來,Eliot遺孀對作品改編版權甚為謹慎,曾拒絕迪士尼購下版權拍成動畫,因為她不喜歡迪士尼的可愛卡通風格。
茱迪受傷 舞台易角
英國老牌女星茱迪丹慈早於1981年已獲邀演出舞台劇版《Cats》重要角色Grizabella,可是在正式開幕前的綵排扭傷腳,她懷疑有人立心不良令她退出,當年無緣正式在舞台上演出,韋伯亦到醫院探望,茱迪還收到很多貓主題禮物。
紐約物色 色情戲院
韋伯與製作團隊當初將《Cats》由倫敦帶到紐約時,曾經考慮過讓《Cats》在紐約不尋常的場地公演,包括物色過位於紐約42街、當時正播出色情片的老舊劇院New Amsterdam Theater,如今該劇院已豪華大翻新,公演過不少名劇。
【韋伯名作隨時煲】
韋伯多年來創作了多個膾炙人口的音樂劇,甚至再改編成電影,無論是音樂劇或電影都曾推出過DVD,可讓人隨時煲返,而他的作品最大共通點是在美妙音樂下不乏尋夢勵志訊息。
處男作品《約瑟的神奇彩衣》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舞台劇(1968)
韋伯處男作,1968年起在倫敦上演,當時他僅僅20歲。正是這劇開始了韋伯的音樂劇傳奇。故事取材自《舊約聖經》的「創世紀」,有關猶太民族祖先約瑟的故事。DVD收錄了Donny Osmond與Joan Collins演出版本。
復活經典《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 Star) 舞台劇(1971)/電影(1973)
以搖滾音樂劇方式呈現耶穌在世最後七天的事。本劇從猶大視角出發,並以現代為背景及搖滾歌曲來刻劃耶穌與猶大間的愛恨情仇。1971年在紐約上映後反映熱烈,翌年於倫敦公演,後來英美更合作拍成電影。
娜姐傳奇《貝隆夫人》 (Evita)舞台劇(1978)/電影(1996)
百老匯及倫敦城西劇院班底製作的另一經典音樂劇,以上世紀40至50年代阿根廷「國母」伊娃貝隆(Eva Peron)由寂寂無聞的女子榮升第一夫人的傳奇為主題。90年代拍成音樂電影,大膽選用影壇票房毒藥娜姐Madonna擔任女主角。
溫故知新《Cats》 舞台劇(1981)/電影(2019)
雖然電影版要26日才正式上映,但原汁舞台劇版亦曾推出DVD,參演陣容亦有來自1981年倫敦初演時的原裝演員,加上不錯的攝影及剪接及美妙音樂,可以令《Cats》迷百看不厭,初入門者亦可先看舞台劇版DVD作好準備再入場欣賞電影版。
史上最強《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舞台劇(1986)/電影(2004)
劇本根據法國愛情驚悚小說改編而成,曾獲得7項東尼獎,是史上最成功音樂劇之一,也是很多人到倫敦必看的音樂劇歌劇。由艾美羅森和謝拉畢拿主演的電影版2004年上映亦大受歡迎,全球累收超過12億港元。
撰文:張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