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屋供應一直未能達標,基層市民上樓無期,政府平均三年上樓承諾長期不達標,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4年。房委會早前進行一般申請者安置情況的特別分析發現,過去一年獲配屋的2.05萬名一般申請者中,九成未能於三年內上樓,43%申請者更等超過六年才能上樓。
43%人須等逾六年
房委會早前分析2018年7月至今年6月期間20,500名獲安置上樓的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計算他們由登記日期至首次配屋的時間,當中僅2,000名(10%)申請人成功於三年內上樓,多達九成申請者要等逾三年才能獲配單位,整體有53%獲安置市區單位,39%獲安置擴展市區單位。
調查發現,即使當局公佈的平均輪候時間延至5.4年,但實際上有多達43%、8,800名申請者等逾六年才能上樓。當局進一步分析他們輪候逾六年的主要原因,發現涉及更改所選地區、更改住戶資料及申請者拒絕接受編配單位等。
當局亦分析14.79萬名截至今年6月底仍在輪候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當中6.46萬宗輪候三年以上,7,100宗申請等逾六年仍未獲得首次配屋;等了四至六年亦涉及3.54萬宗申請。
房委會同時進行「2019年公營房屋住戶綜合統計調查」,訪問5,000戶。在現居於租置計劃屋邨的公屋戶中,約25%表示會考慮購買自住的單位,較2017年時的19%多。至於公屋戶表示考慮購買新居屋單位的比例亦由2017年的15%增至今年的18%;但考慮購買綠置居單位者則跌至16%。
房委會委員、民建聯柯創盛認為現時綠置居項目越發「納米化」,不符合二、三人家庭對較大生活空間的渴求,促房委會加快推售4.2萬個租置計劃貨尾單位,並積極研究全面重推租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