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思想滲教材 歷史內容歪曲偏頗

愛國思想滲教材 歷史內容歪曲偏頗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早前盛讚澳門「深入推進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工程。」有澳門資深教育工作者指出,在當局多年來的威逼利誘下,目前全澳約六成中學已全面使用內地參與編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但他形容澳門的「愛國教育」陷入形式主義,實際成效成疑。

吹噓威權 但求有形無實

一直沒有實行統編教材的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在2007年突然推出《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但教材因為倉卒成書兼連篇抄襲,同年在教育界群起反對下停用。但教科書內地化的步伐並未停止,教青局更與中國教育部所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品德與公民、中國歷史科的教材,目前已為全澳大部份中小學採用。2012年香港教育局推動國民教育科觸礁後,教青局又自2014至2015學年起把「品德與公民」獨立成科,內容涵蓋國家憲法和愛國教育。

長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王先生對《蘋果》表示,十多年前澳門的中學大多採用香港出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但目前已有六成學校採用「人教版」教材。與當年遭劣評的《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相比,他形容新的中史教材在排版和用字上「似樣些、啱澳門口味」,但最令教師不滿的是對歷史表述不客觀甚至罔顧事實,「例如在講述秦始皇時很崇尚其政績,某程度上是渲染威權管治的政治意識形態,又把文革形容為『為後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借鑑』,亦完全不提六四。」雖然當局仍容許學校自由選用教科書,但目前使用內地版歷史教材的中學已高達六成。王先生預期,當局將把比例提高至八成作為「硬任務」,以向北京「交差」。

因為話題敏感匿名受訪的王先生又說,當局的愛國教育重形式多於實效,而且中小學絕大部份都是私立,亦沒有設立類似香港教育局的督學制度,故此當局難以監察每所學校執行愛國教育的成效。「在一些很政治性的愛國教育,澳門是很形式化處理,總之有就可以,可以向上級交到數就可以。究竟『餡』是怎樣,沒人理。」他苦笑道,不少歷史科老師私下都對他說「希望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