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央行:港走資390億 等同GDP逾1% 基金憂撤離後無回頭

英央行:港走資390億 等同GDP逾1% 基金憂撤離後無回頭

【本報訊】逆權運動持續半年,外界一直關注避險情緒下,香港作為資金自由港的實際走資規模。英倫銀行旗下金融政策委員會(FPC)發表最新《金融穩定報告》,提及因政治矛盾升溫,指4月至今,本港累計走資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25%。
記者:劉美儀 李芷珊

報告是參照基金研究機構EPFR(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及其他金融資訊供應商資料,而EPFR是美國著名基金研究機構,追蹤全球達1.5萬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從最新銷售及贖回數據,推算資金短期流量。

英倫銀行報告指出,香港政局升溫,正面臨自金融風暴以來,最嚴峻經濟下滑及資本從基金大量流走等考驗,指出英國銀行於本港的風險敞口(信貸總額),相等於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的160%,並認為示威活動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凸顯政治風險成為本港經濟脆弱一環,將對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構成風險。

金管局:不直接等於走資

不過,金管局認為有關數據不直接等於走資,發言人指報告提及的50億美元,是指投資基金證券投資資本的改變,可以是投資者之間的資產調配,未必涉及貨幣兌換,因此「並不一定導致資金流出港元或銀行體系」;該局亦「看不到有明顯資金流出港元或銀行體系」。

根據證監會季度報告,自今年3月政府醞釀修例而來,在香港的互惠基金管理資金規模,由當時約1,548.31億美元(約12,061億港元),減少至今年9月的1,516.63億美元(11,814億港元),減少逾247億港元。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資金流走的主因是投資者看淡香港公司前景,在本港社會運動持續之下,以本地業務為主的公司表現受拖累,MSCI香港指數更加跑輸其他指數,4月至今仍蝕近一成,故資金集中從該指數的相關股票流走。

他續指,由於社會不穩的不明朗因素持續困擾大市,加上香港市場缺乏具話題性的投資主題,如亞太區正熱炒的5G概念,故預計走資的情況將繼續,「資金流走後都不會回頭,因為(投資者)可以選擇的地方較多」。

不少基金擬搬總部至外地

上商研究部主管林俊泓則認為,英倫銀行指4月至今有50億美元投資資金流走,屬合理估算,單以8月份計,港元存款已減少逾1,110億元,新加坡外幣存款近月亦有增長,不排除港資流走至其他市場,但相信12月情況已有好轉,新股效應加市場憧憬中美明年初簽訂協議,仍有資金看好後市回流港股。

除了資金外流,市傳有基金公司打算將總部搬離香港。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表示,市場流傳兩間國際基金公司,有意將其亞洲總部從香港遷出,一間改到上海、杭州,另一間改到深圳,「為的是要擴大於中國的投資,保持市場的佔有率」。另外,他指近期不少公司都表示有意將總部遷往新加坡。

高盛報告早前亦曾估計,今年6至8月間,最多有30至40億美元資金從香港流入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