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唔想食嘢,最近見佢越來越瘦,都知道佢唔想咁辛苦,唔想俾人插胃喉餵食同埋綁住雙手」,這是我和陳小姐討論他父親預設照顧計劃時的對話。
92歲的陳伯患有認知障礙症,十年前已辨認不到子女、不能自理。最近進食量減,吞嚥困難、體重下降,已多管齊下體重仍不上升,更常因肺炎入院。
院舍護士評估過陳伯的情況,認為他可能已去到生命倒數的階段,家人見入院頻繁但已無實效,反折騰了病者,院舍於是邀請晚期醫護服務團隊,貼身提供臨終前的心理支援和商討照顧安排。
我們與家人探討病情,討論是否使用人工胃管餵食及使用正壓呼吸機等維持生命治療方案,分析好處和弊處,幫助家人作出最合適的晚期照顧決定。陳小姐最終選擇了當陳伯不能從口進食時,不會使用胃管餵食補充。陳小姐心裏掙扎,擔心如果不用胃管餵食,會令陳伯營養不良,又擔心因防自拔胃喉雙手被約束父親失去自尊。護士會鼓勵家人多到院舍餵父親進食,嘗試不同種類和味道的食物,增進和長者的感情,團隊護士亦會於餵食時間,指導照顧者餵食的技巧。
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家人大多會忌諱談及長者臨近死亡時的安排。未經深思勉強施行無實效的程序,遺留家人腦海的,多是折騰了病人又冷冰的畫面,惜時盡孝,情深共處的回憶卻往往有限。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的,就是正值近黃昏時,適切照顧病者,延續夕陽餘暉;餘暉,就是家人心坎中無限好、無盡遠的思念。
撰文:仁濟醫院社康護士譚鳳潔
逢周一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