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覆蓋成個銀河系的《星球大戰》,故事其實好簡單,由正傳到前傳到後傳,真正重要的人物不超出十個:奧比溫教出一個叛逆徒弟黑武士,黑武士有對失散子女,細仔Luke在奧比溫啟發下明白自己擁有絕地武士的天資,大女莉亞天生就是公主命,但沒有公主病,更成為了反抗軍領袖。宇宙正邪對決,其實不過是一場家庭糾紛。一切本該完結,直至佐治魯卡斯把魯卡斯影業和《星戰》所有權統統賣給迪士尼,迪士尼決定開拍後傳三部曲延續商機,問題是,點延續?完全懶理那班早成為不少人成長記憶的經典人物?夠大膽,但又太大膽……最後,還是保險一點,將故事set在《武士復仇》三十年後,帝國死剩種成立新的邪惡軍事組織,讓天降大任的莉亞公主再一次肩負反抗使命,但這一場正邪決,原來又是另一場家庭糾紛——莉亞與韓索羅所生的Ben,就像黑武士投胎轉生,化身邪惡的Kylo Ren,師父Luke不得不大義滅親……
如何演繹家庭故事
所以實在沒必要把《星戰》渲染成一場複雜史詩。《星戰》真正的複雜,是在於動用甚麼方式去演繹這一個家庭故事。回到上世紀70年代,佐治魯卡斯作為其中一名「New Hollywood」代表導演,一直想拍科幻片;在得不到《飛俠哥頓》拍攝權後,惟有原創,他想起讀大學時看過黑澤明《武士勤王記》,當中落難公主與兩個農民的相知相遇與相處,成為了莉亞公主跟機械人C-3PO和R2-D2的藍本;而同時,他將日本武士,變成絕地武士——當傳統荷李活科幻片主角只會揸槍,魯卡斯心目中的真正高手是揸激光劍(兼能操控神秘原力);一般凡人,就駕駛那些X-wing fighter、TIE fighter和千歲鷹而不失有型。
這絕對是一次East Meets West的超成功示範,將日本古代植入西方科幻。《星戰》由一齣冇人預料過會大賺的科幻片,變成一個賣座系列,再變成一盤歷時超過四十年可持續發展的跨國生意。
但作為這盤生意核心的電影又是否齣齣佳作?回看前傳三部曲,旨在補充說明黑武士的過去以及他跟奧比溫的恩怨情仇,並用先進CGI技術呈現過去難以拍攝的畫面,但論想像力,反而及不上正傳。後傳呢?首集《原力覺醒》導演J.J. 艾布斯好聰明,聰明在將1977年《星戰》故事推進模式,套用在Rey身上,而且突破在讓一個女性角色化身絕地武士,呼應性別平權大趨勢。《最後絕地武士》集中描述Luke與Rey的互動,也復刻了《帝國反擊戰》那場經典雪地大戰,只是兩個半鐘的片長,實在太長。
如果把《星戰》視為一部史書,當中的歷史描述方式相當傳統:真正在參與、動搖、重整人間秩序的,由始至終都只是一小撮有能力的人。所以2016年外傳《俠盜一號》更得我心,交代一群沒有原力沒有家世的凡人,不惜犧牲小我,都只為了替反抗軍取得死亡星設計圖。回到現實,一場抗爭或許是由一兩個噏得出名的英雄推動,但要完成,卻需依靠大量名字沒有被歷史記下的平凡生命。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