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爬蟲協會被逼遷眾籌15萬 安置271「孤兒」

兩棲爬蟲協會被逼遷
眾籌15萬 安置271「孤兒」

【本報訊】北風凜冽,一眾爬蟲兩棲動物正預備冬眠之際,動物福利機構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271隻動物卻因發展商收購大廈而面臨大遷徙,要「大屋搬細屋」。協會面對搬遷及購置器材等開支,正公開眾籌15萬元。不過,光是集資治標不治本,協會呼籲市民以領養代替購買,更切勿輕易棄養。
記者:張雅婷 攝影:翁志偉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是本港唯一關注兩棲及爬行動物的政府認可慈善機構,肩負拯救被遺棄的兩棲及爬行動物並提供領養服務,以及教育市民的使命。協會位於觀塘王氏大廈的會址,收留着271隻動物,約700平方呎的單位住了漁護署撿獲的走私龜、其他機構撿獲的中國水龍、也有市民遺棄的陸龜和盾臂龜。由於大廈被發展商收購重建,協會需於本月底遷往同區一個面積較細的單位,意味將有一場動物大遷徙。

協會助理教育主任林祉延期望市民以領養代替購買兩棲爬蟲類動物。

【中國水龍】成年的中國水龍最長一米,會獵食雀鳥和蝙蝠。

【鬆獅蜥】鬆獅蜥喜歡坐在人類的大腿及肩膀上,牠們有尖銳的爪,但很少會抓傷人。

搬運時遇溫差易病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助理教育主任林祉延表示,協會面臨龐大的搬遷開支,涉及裝修費、地板加固、更換老舊的鋅盤和安裝熱燈設備的電力裝置等,因此盼市民伸出援手。搬遷另一項挑戰是動物或受細菌感染,林祉延解釋,爬蟲、兩棲類動物屬冷血動物,體溫會隨周邊氣溫而變動,而一些來自沙漠的動物如盾臂龜和鬆獅蜴,需生活在30℃或以上的氣溫,若於搬遷過程着涼,容易出現肺炎,難以診治。

除籌集資金,協會還肩負教育和保育使命,專門收養遺棄動物。一眾「孤兒」當中,以龜類佔最多,以陸龜及盾臂龜為主。林祉延慨嘆幾乎每日都會收到至少一至兩宗棄養個案,棄養原因更是五花八門,包括身體有問題、移民等,「大家養動物真係三分鐘熱度,可能見到隻動物好得意喎,BB仔,但係佢哋冇諗到照顧過程中需要乜嘢設備,可能冇諗到要每個禮拜為佢哋沖涼、浸水,亦都冇諗過可能長大之後有幾大隻」,「有各種原因合理化棄養嘅行為」,但林表示理解。

然而最過份的是,有主人一聲不響將動物放到協會門口或放到野外自生自滅。「如果識得拎隻寵物出嚟,可以係棄養呢個行為上較負責任。有啲唔係咁好就無啦啦擺隻動物喺度,有啲直情唔理,放喺野外。會打電話嚟(協會),只得好少撮。每一日都有好多呢啲事發生緊,我哋覺得好可惜。」

籲市民領養代替購買

每當接收到動物,林祉延絕對沒有迎接新生命的欣喜,反而憂心牠們的健康。他解釋,不少動物在棄養過程中受傷,例如有巴西龜疑被主人在陽台「放龜」期間不慎墮下,背部如指甲般裂開,幸經照料後,逐漸康復。不過,由於外觀欠佳,料被領養的機會較微。但最令人心痛的,莫過於有動物被拯救回來時已氣若游絲,最終返魂乏術。

林祉延期望市民理解兩棲及爬蟲類動物有生命,「希望棄養個案會少咗,更多人用領養渠道養動物。好多人喺金魚街買魚、龜,但買佢哋嘅同時,其實好多人棄養緊,最終佢哋點算呢?」提醒市民要做負責任的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