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編輯小姐,發稿前不辭勞苦替我fact check,昨天引述吉隆坡老朋友「賣」字派國語時代曲的統計,那首井底之蛙聞所未聞的《賣梨膏糖》,吉老筆誤寫成《賣糖梨膏》我沒有察覺,幸好改正了。上網一查,原來是遠近馳名的上海特產哩,清朝咸豐五年面世,半藥半糖,有三大流派,四九年被國家統一收編,受老百姓歡迎迄今不衰。唉呀講起嚟一殼眼淚,南蠻自幼在荒野食草皮,長大後流落番邦,中式糖果只享用過大白兔,徹頭徹尾大鄉里,下次拜訪潘姐姐,一定虛心向她討教。
忽然想起,因地域隔閡產生盲點,如今演變成香港粵語人和普通話人的分裂,充滿戾氣甚至暴力,上世紀中卻貴為賣座電影題材,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喜劇,提煉過的現實搬上銀幕,一而再再而三娛樂大家。六零年《南北和》六二年《南北一家親》六四年《南北喜相逢》,青春系男配女配略有不同,鐵腳梁醒波劉恩甲則鬥戲到底,第三部還有近年流行的跨性別,笑料之無孔不入可見一斑。我爸爸是忠實梁粉,自然率領全家熱烈捧場,所以我在讀到張愛玲任何文字之前,一早已經迷迷糊糊從其他渠道見識過她的犀利──《一家親》《喜相逢》由她編劇。現在回顧,三部曲最有趣的並非本地人和外省人迥異生活習慣引起的種種磨擦,而是誤會如何化解:爭生意的南北裁縫,打對頭的南北廚師,最終化敵為友大團圓結局,除了因為下一代「異族通婚」結為親家,更因為找到共同經濟利益,睇錢份上和氣生財,實在值得一味攬炒搞到民不聊生的林門鄭氏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