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任搬】
【本報訊】本港貧窮人口去年突破140萬,創近10年以來新高,貧窮率20.4%也是歷年第二新高。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解畫,辯稱若計及非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降至91萬及13.3%,「嗰個先係實際數字」。不過,特首林鄭月娥2014年匯報貧窮報告時,卻指非恒常現金介入是一次性紓困措施,只是一組參考數字,「唔適宜納入貧窮人口同貧窮率嘅計算」。
記者:王家文
貧窮報告至今共發表了七份,貧窮線的主體分析一直只計算「恒常」現金政策介入的扶貧成效。政府前日公佈最新貧窮報告顯示,在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及在職家庭生活津貼等經常性扶貧措施,貧窮人口由介入前140.6萬下降至102.4萬,貧窮率由20.4%減至14.9%,但仍較前年增加1.5萬及0.2個百分點。
林鄭曾稱不應納入
貧窮人口創新高,勞福局長羅致光昨在電台節目反駁,若計算恒常及非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降至91萬,較前年減少4萬,貧窮率也減少0.6個百分點至13.3%,「嗰個先係實際數字」,反映政府去年各項恒常及非恒常扶貧措施,是真金白銀令一些人受惠。
非恒常現金政策一般指一次性紓困措施,如每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的綜援雙糧、扣稅及差餉寬免等。翻查資料,林鄭月娥2014年出任政務司長時,身兼扶委會主席的她在講解2013年貧窮報告時指出,扶委會經過詳細討論,認為非經常性現金支援即一次性紓困措施「係暫時亦都唔適宜納入對於貧窮人口同貧窮率嘅計算方面」。
當時林鄭強調,即使計及一次性紓困措施,2013年貧窮人口和貧窮率下降至84.7萬及12.6%,「但呢一組係參考數字,我哋公佈嘅時候都係會用返97.2萬貧窮人口同14.5%係2013年嘅貧窮率」,即只計恒常現金介入後的數據。
值得留意是,當年貧窮人口和貧窮率,無論政策介入前或後,均是五年來低位;翌年貧窮情況再改善,林鄭仍重申非恒常現金的扶貧成效只是參考。及後幾年,貧窮人口和貧窮率越趨惡化,政府也開始轉口風。在前年公佈2016年貧窮報告時,政務司長張建宗改稱非恒常現金介入具參考作用,「即係實際上要睇全盤,不能夠忽視呢啲因素在內」。
本港去年貧窮情況惡化,但政府首次不開記者會或會見傳媒交代最新貧窮報告,只上載扶委會網站的主要分析文件,也特別提到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關愛共享4,000元計劃等,指其扶貧成效不反映於主體貧窮數字,跟羅在電台解畫的腹稿相若。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貧窮情況統計有近10年,一向按照恒常現金介入後的數據,讓公眾知悉貧窮情況變化及扶貧成效;若忽然改規則,難免惹人質疑,「咁即係你講晒」。他指恒常現金介入後,貧窮人口及貧窮率仍有上升趨勢,反映扶貧措施如長者生活津貼或在職家庭生活津貼等力度不足,無助減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