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人》的老驥嘶風 - 邵頌雄

《愛爾蘭人》的老驥嘶風 - 邵頌雄

1974年,羅拔迪尼路於《教父2》中的演出令他一鳴驚人,與兩年前飾演《教父》的阿爾柏仙奴同時成為影壇炙手可熱的演技派領軍人物。其後於1976年,迪尼路與導演馬田史高西斯第二度合作的作品《的士司機》,更隨心所欲地發揮他的「方法演技」,瞬即成為經典,也奠定了史高西斯的巨匠地位。就在《教父2》與《的士司機》之間的那一年,工會領袖Jimmy Hoffa神秘失蹤的新聞轟動全美國。

那時候的迪尼路、柏仙奴、史高西斯,都是三十出頭的影壇新貴,可說是全世界仰望的藝術家。對他們來說,Hoffa卻是地下黑幫社團與地上工會組織的傳奇人物。電影開頭說Hoffa家傳戶曉的程度,堪比五十年代的貓王皮禮士利、六十年代的披頭四,多少反映了幾位「七十後」大師的心聲。

《愛爾蘭人》片長三小時半,氣勢磅礡、製作精緻,通過史高西斯的招牌敘事風格、幾位主要演員的精湛演技,化出一首橫跨半世紀的史詩。電影先行預告的賣點,卻放在返老回春的數碼特效(de-aging),顯然錯了用神。實際上,數碼特效於本片的運用成績非常參差,既有個別場口令人眼前一亮,展現出迪尼路的中年風采,但很多時「回春」的樣貌卻未能與龍鍾的體態配合。迪尼路把欺負女兒的小店老闆揪出街上「私了」的那場戲,便是令人錯愕的敗筆,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撇除特效不說,影片實在出色。史高西斯擅以影像色調和鏡頭運用來說故事,為故事中的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呈現出不同的氛圍,即使時序不斷往返推移,也不會令觀眾感到混亂迷失。迪尼路演過多年爛戲後,這部回勇之作,可以看到他付出極多心血。他的雙眼,再見不到《的士司機》的怨憤、《盜火線》的殺氣、《賭城風雲》的貪婪;年逾七十的迪尼路,雙眼就如他鬆弛的體態一樣,再也發不出精光。但他於戲中表現的光華內斂,卻是另一層次的演技。那場致電Hoffa妻子的戲,甚至閉起眼來演,效果卻更觸動人心。從角色中年時遇上Hoffa的雀躍和誠惶誠恐,到後段老年時的潦倒哀傷,絕對是迪尼路久違的神演。電影尾聲,當迪尼路得悉需要作出艱難抉擇,猶如有千斤石頭壓着心頭的凝重感、讓觀眾屏息以待的張力,唯有這個年紀的他才能演活。他為電影的旁白,同樣注滿感情,是為鏡頭以外另一形式的演出。

不少人高度讚譽柏仙奴塑造的Hoffa,我卻更欣賞祖柏斯演出的Russell Bufalino。祖柏斯雖已離開影圈近二十年,今次因迪尼路不斷遊說、盛情難卻下復出,演技卻絲毫不見生疏。一個遠鏡影着端坐而紋風不動的Bufalino,即使架上太陽眼鏡、無須一句對白,也可令人不寒而慄,足見其演藝功力之深不可測。

《愛爾蘭人》的劇本寫得緊湊嚴密,一氣呵成,三個半小時倏忽即逝,觀後似略有所悟,猶如伴隨主角大死一番。電影賦予對忠誠的反思、對堅持的探索、對親情的寫照、對友誼的詰問,都反映出人生的無奈。當年史高西斯跌至谷底沉淪之時,迪尼路為他帶來《狂牛》一書,鼓勵製成電影,將描述主角的自毀過程作為一個反思自我的心靈療程;四十年後迪尼路為史高西斯帶來的,則是一個屬於他們年代的故事,也是一次彼此緬懷昔日風光、珍重寶貴友誼的機會。

難得的是近年不斷喪罵特朗普的迪尼路,沒有同業如見痲瘋病人一樣避之則吉,也沒有被列入甚麼黑名單。一個國度內的電影從業員,若連忠於自己的空間也欠奉,只能看着風向來靠邊站、堆起笑容來阿諛諂媚,很難孕育出甚麼偉大演員、導演或編劇,所謂的電影都只是討好市場的商業產品,談不上任何藝術價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四位七十幾歲的老頭,聯袂締造電影史上的另一經典,為自己的電影生涯寫上值得留念和自豪的一頁。香港也有很好的作家、優秀的導演。以黑幫歷史的題材而言,便有馬家輝極為出色的《龍頭鳳尾》,書中背叛與忠誠的主題,與《愛爾蘭人》遙相呼應,期望有天曾拍過兩部《黑社會》的杜琪峯能將之改編搬上大銀幕,為香港電影留下屬於我們的經典。

(隔周六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