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毋忘蘇州史 - 余家強

香港毋忘蘇州史 - 余家強

你猜對了,蘇州史就是蘇州屎。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被炒,透露中資機構將愈來愈趕絕香港精英。你信不信?我信。

共產黨崇拜毛澤東,毛澤東崇拜朱元璋(同樣農民做到皇帝),惡法早在明朝推行過。

《明史.食貨志二》:「大抵蘇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指單單蘇州一府的賦稅,便等於全國收入的十分一!太誇張吧,擺明歧視政策。為什麼會這樣?原來,元末群雄並起,張士誠與朱元璋爭天下,聲勢浩大,上述州縣都屬他根據地,而蘇州更是首都,及至明朝統一,太祖朱元璋惱恨百姓曾支持張士誠,對當地作出懲罰性徵稅。方丈小氣,古今皆然。

豈非很似香港?怪責我們心懷英倫殖民,對我們大細超。殊不知既已回歸,四海一家,逼害港人,形同手足相殘,主事者才更具分裂國家之嫌啊!

鹽販出身的張士誠是值得紀念的,史載他輕徭薄賦,與朱元璋窮兵黷武恰成對比,可惜亦為此坐失良機而覆亡。至今,蘇州人說悄悄話叫「講張」,原意即偷偷講述張士誠好處,不能公開。積聚民怨,令以唐伯虎為首的「吳中四才子」等讀書人,都不屑與政府合作。我一直懷疑,俗語「蘇州屎」,正正形容中央自招麻煩的這段不堪回首蘇州史,冤崩爛臭,難道廿一世紀要重蹈覆轍「香港屎」?眾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香港受打壓,也因優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明辨是非,即遭滅口。

武俠大師梁羽生(1924-2009)名著《萍踪俠影錄》寫主角張丹楓為張士誠後代,立志報仇,但眼見蒼生求溫飽,外禦其侮,遂以德報怨,義助明朝。此書乃羽公自詡一生代表作,相信與他1949年南來避難的心境相近,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捐棄前嫌,仍想報効國家的。可憐現今一代年輕人,卻有家難返,有國難投,無法一展抱負。

將來某天,我們也要像「講張」般,只能偷偷地口耳相傳港英善政嗎?港英歷史最大污點在貪污,貪污最大戶在警隊,夫復何言?賊喊捉賊嗎?

劣幣驅逐良幣,港產和外籍精英漸被淘汰(等如從前禁止應考科舉一樣),剩下靠邊個當家看門?總舵主早講過:「中國人的智力不比外國人差,中國人不是低能的,不要總以為只有外國人才幹得好。要相信我們中國人自己是能幹得好的。」(鄧小平〈1984年6月22、23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發表的談話要點〉)

誰會強調自己唔係低能?醉酒鬼才會不斷強調自己無飲醉,問你驚唔驚?

掏空東方之珠,誘騙港青搬進大灣區,維港兩岸換上土豪新主居住,金融機構改由不學無術者沐猴而冠,洋商摸上門,揭開紅色面紗不是西施是東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同賣黑心棉沒分別!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