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先生,容許我親切一點,叫誠哥,他老人家實在有型。我們一班餐館佬,有中有西,圍在一起宵夜,說起超人用Google人工智能,三星期極速完成四萬個申請,十二月派出十億,全皆舉起拇指大讚。雖然沒有參加此計劃,依然為同行高興,這幾個月飲食業形勢凶險,小餐廳拿得六萬元或可吊命。難得派錢派得來謙恭,「同舟共濟」、「如計劃安排有未臻完善之處,期盼各界提供意見」,用上這些字眼,令人何等舒服。回看政府派四千元,甩甩漏漏,搞大半年還未完成,貨比貨,誠哥太堅,政府太廢。
情況有多差呢?在中環的一間著名星級餐廳,最近某星期六晚,只得二枱客人,有一些,星期日索性關門。大家從未見過如此惡劣環境,政府有甚麼援助計劃?零,甚麼也沒有。說到這裏,我們媽聲四起,憤慨地把手上啤酒一飲而盡。其中一位同行問,飲食業畢竟算是大行業,招聘了二十多萬員工,如果加上相關食物入口、本地魚農以及運輸等,佔全港就業人數7-8%,為甚麼會如此二奶仔?大家面面相覷,啞了。有一些數字,我不敢對他們說,說了必然反枱爆樽:建造業有一浪接一浪的大小白象工程支撑,完全沒問題;政府創科投資有500億;出口業參加展覽推廣產品,每間公司共有二十萬(嘩!)。我上網看過政府那幾十款資助基金,竟然找不出一款適用於小餐廳。飲食業不是二奶仔,二奶仔起碼有娘親,我們是孤兒仔。
大家同意,爭相說出各自的孤雛血淚史。我們也不寄望政府派錢,只要認真推廣一下香港美食,有效吸引外國遊客食家便好。其中一位,最近去Nordic Cuisine重鎮──哥本哈根,他上了一個當地官方旅遊局網站選餐廳,visitcopenhagen.com,裏面有名店、小食、河邊舖、市集食物,內容註明專人獨立編輯,結果沒有中伏,印象大好,說不枉此行。當地朋友解釋,政府理解美食對旅遊業的重要性,撰文的皆是資深食評人,難怪。回港後,好奇上香港旅發局網站比較,發現裏面除了米芝蓮餐廳名單,其他食物介紹,非常行貨,部份內容來源竟是Time Out及Open Rice,那些食肆我們聽也未聽過,伏味極重。咁都得?
曾經在英國工作的廚師,嘆一口氣說,香港的飲食文化深厚,但政府的支持是零,很難理解。他在手機搜尋'London Food Strategy',然後遞給我們看,市長第一句說,food helps to make London such an exciting city,往後是洋洋灑灑六十五頁,詳論如何把倫敦打造成健康有型可持續發展的美食城市。朋友們都說倫敦的飲食水準近年進步不少,我信,看了這本認真的計劃書,不由我不信。
我們當中,有人參加過一些香港美食節,妖到上天花。以入場人數及特價作招徠,完全錯了重點,大廚變為小工,不明白對飲食業有甚麼幫助。我想起年頭去新加坡參加世界五十強餐廳頒獎,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全力支持,各國名廚及媒體到場,有聲有色,賓至如歸。那夜坐在聖淘沙岸邊,看着為此盛會而發放的燦爛煙花,香港選區主席感嘆地說,缺乏政府積極支持,香港沒辦法搞這些活動。粗略計算,這星期至少有六百位外國foodies到場,我們在Odette、Burnt Ends等餐廳吃飯,客人全是熟口熟面的世界級同行及網紅。他們的IG,一個post至少有幾萬人看,不要說那些有幾十萬追隨者的了,每人出20個posts,是幾億人次的宣傳,一星期新加坡美食洗你版,夠爆未?澳門也搞過兩次此等盛會,香港呢?說到這裏,大家無言。
然後,有人舉杯向明月,祝誠哥壽比南山,哈哈,是的是的,幸好還有聰明機智的誠哥,於是大家一起舉杯,祝超人福如東海,日月同輝,春秋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