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老朋友不愧國語時代曲專家,知識豐富資料齊全,加上角度和題材往往刁鑽離奇,寫出來的文章既富娛樂性又益智。最新壯舉統計以「賣」為題歌曲,叫賣聲此起彼落,簡直有曲線助長經濟功效,遭林鄭攬炒而低迷的市場用自己方式抗暴制亂,不妨參考前輩的土製宣傳法,唱衰香港政府唱好無辜小市民。這些無線電早已絕跡的歌聲,推廣行業五花八門,吉老手持福爾摩斯放大鏡,比較普遍的《賣湯圓》固然榜上有名,偏冷的《賣報歌》和《賣橄欖》也如數家珍,《賣糖歌》竟列出兩首,原來叫賣者除了歌迷熟悉的李香蘭還有養在深閨的林黛,甜牙齒不論選擇幫襯甲抑或光顧乙,擔保歡天喜地滿載而歸。至於《賣梨膏糖》,不但歌從來沒有聽過,連賣的那樣究竟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流口水的想像在燉雪梨和龜苓膏之間搖擺,希望各方飲食達人指點迷津。
被吉老貶為最差的《賣餛飩》我反而琅琅上口,李湄的熱騰騰和香噴噴於異鄉陣陣寒風中響起,教人慶幸唐人街某角落有煲仔飯供應。同期有一首改編意大利流行曲的《叉燒包》,由李湄假想敵之一張仲文獻唱,因為心口沒有掛上「賣」字,慘遭調查員遺棄,其實蓮蓉包魚翅包生煎饅頭大肉包傾巢而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廣東包上海包不分彼此南北一家親,透過腸胃統一分裂的社區,真是慈航普渡啊。殷殷切切賣風情賣大包,不禁令人懷念劉公子鏡頭下那批展露雄風的警察,為咗錢打大赤肋,總好過唔知為咗乜助紂為虐,黑警應該回頭是岸,趁青春小鳥尚未飛走,學師叔師伯一樣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