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六招嚴控企業國進民退憂慮加劇

中央六招嚴控企業
國進民退憂慮加劇

【財經專題】習近平接任國家主席近七個年頭,國企壟斷情況日益嚴重,業界對「國進民退」疑慮加深。儘管中央多次強調民企在中國發展的地位,但民企領導如阿里(9988)馬雲、騰訊(700)馬化騰至近日順豐商貿王衛都相繼退場。本報檢閱過去一年,中央在六個層面上,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強化中央獨大的統治基礎,預期明年招數陸續有來。

城商行引入黨委

截至2019年12月11日止,合共有22家在港上市H股公司包括中國人壽(2628)、神華能源(1088)等將黨建工作寫入章程,當中在香港上市所有14間城商行如甘肅銀行(2139)及徽商銀行(3698)已經明確黨委在公司之職責。

正值中美貿易戰令外貿轉弱,加上P2P公司導致不少內地中產受到損失,在內外交困下,為出招抵抗逆風,扶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困難亦是工作之一。

過往城商行偏好向國企或龍頭企業貸款,但由於包商銀行因有大量資金被大股東明天系違規佔用,導致人行於6月正式接管。鑒於上述危機,中央或藉着加強黨委控制,協助增加小微貸款以推動政府經濟政策。

央企私有化成風

根據本報整理資料,今年已有7家央企子公司宣佈私有化,包括中糧控股(606)、中國電力清潔能源(735)、亞洲衛星(1135)、冠捷科技(903)、華能新能源(958)、中航國際控股(161)及大昌行(1828),除了因受到「逆權運動」影響,香港股市不振,估值低落,將影響香港融資平台的定位外,亦可能因為需要共產黨加強對基層的控制。

根據共產黨於2015年提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目標在於2020年,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

由此可見,私有化目的除了經濟原因外,亦有減少層級,以更好地傳達黨的意志,加強中央控制經濟能力。

央企頻換一把手

綜合國資委及新聞資料,本年已有12間央企更換一把手,其中上個月底同一時間更換5人,包括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黃金集團、中國安能建設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及中國冶金地質局。當中雖有部份已屆退休之齡,但主要目的在挑選忠於黨亦可以強企的人才。

其中普天資訊產業集團新董事長呂衛平,早年從事科研開發的管理工作,效果顯著,後來在烽火通信進行人事及銷售改革,更成為國內通信業界的知名品牌;另外,從事人才選拔的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卜玉龍,早年從事國資委黨建工作局副局長,工作主要是強化黨組織在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的責任,目的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領導,令共產黨加強控制經濟能力,達到「國進民進」的目的。

國企頻入股民企

受到中美貿易戰,以及環保、稅務及供給則的內部改革影響,民企生存越趨困難,加上銀行因風險問題不願意發放貸款,投資者亦不願投資所發行的債券,最終令擁有充足貸款的國企,成為民企最後的救生圈。而國企在維穩考慮下,以低價收購民企多年成果,以藉着收購向銀行要求增加貸款,擴充其實力。

根據惠譽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六個月擁有中央政府背景的買家共收購了47家民營公司,已佔2018年的九成,使國企佔中國經濟的成份持續提高,逐步將中國共產化。

另一方面,由於國企機制不及民企靈活,效率或創新亦不高,使得本來已減緩的經濟動力更趨放慢。

混改越改越「紅」

為了提升國企效率及回報率、增強公司治理和完善企業責任制度,2015年國務院正式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

經過四年後,中央已陸續推出四批混改試點,共有210家企業入圍,據統計已引入資金1.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多數為央企子公司,例如中國郵政旗下中郵保險、中國國家電網推出包括特高壓直流工程領域項目均開始準備混改。

但混改推出至今成效不足,大多數國企在混改後依然由政府機構控股或主導,加上多家央企及地方政府亦作為混改投資者,實質意義並不大,但反過來部份國企利用混改方式控制更多民間企業,結果使國家主導力量越來越強,民間實力越來越弱。

區塊鏈監控金融

今年中央一反過去嚴打虛擬貨幣的態度並轉向大力支持。上個月,習近平表態支持區塊鏈研究,並提到區塊鏈技術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突破口」,而官方的金融區塊鏈平台至2019年11月底已處理823億人民幣交易。

在大力支持的同時,中央亦大力進行整治。近日上海、北京、內蒙古及深圳紛紛對非正規的虛擬貨幣企業及活動加以打壓。據統計,有關當局已關閉境內外逾200家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及相關支付賬戶近一萬個。

據《紐約時報》指出,中央目的是探索發行一種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的電子貨幣,並與人民幣掛鈎,用於加強對金融體系的管理,以及希望追蹤跨境資金流動以打擊腐敗,同時保護經濟免受幣值劇烈波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