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近幾年欲取代香港之心昭然若揭,特別在上海及深圳等地建立自貿區,圖削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過,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蘋果》分析指,這些地方縱獲中央大力支持,但中國先天政制及法制不彰,以致聊備一格,國際社會幾乎無人問津,路透社在今年曾指上海自貿區人去樓空。至於內地計劃明年將上海建設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亦遭外商批評目前條件還差太遠。
未計澳門有意成立股票交易所,現時上海以及深圳都有交易所,分別透過「滬港通」及「深港通」與香港股票市場連結,在香港吸取資金北流。港交所近日公佈,今年滬港通以及深港通的北向成交量皆創新高,流入資金達8,600億人民幣(約9,535億港元)。
現時欲仿效香港自由交易的自貿區全中國約有18個,其中上海自貿區10年前已經宣佈要在2020年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可惜至今在國際不受重視。
美商會:牌照審批缺標準
路透社今年9月曾直擊上海自貿區,發現許多企業紛紛撤離。上海美國商會今年4月曾發報告指,在上海要獲得經營牌照很困難,而且審批過程缺乏透明標準,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中國資本管制亦未曾鬆手,談不上國際金融中心。
中央近月宣佈支持深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明言要在2025年成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近日公佈細則,亦有提及金融:「探索實施和港澳趨同的稅收制度,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前海設立大灣區債券平台,大力引進國際金融機構,打造前海國際金融城。」不過最核心的如何引進卻沒有着墨。
劉銳紹分析表示,這些自貿區以及欲仿效香港的城市,大部份都是以失敗告終。劉銳紹說:「凡是受認可的國際金融中心,都必須在經濟及政治制度兩方面取得國際信任,政治制度一日不改變,全世界都不會有信心,因為政治的改革是增加經濟運作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