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紀大容易「骨頭脆」,骨質疏鬆是骨折的主要成因,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有多達38.7%患有骨質疏鬆,約17.3%髖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後一年內因連帶併發症死亡,惟有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女性認為駝背才代表患有骨質疏鬆,患者往往要跌倒骨折後才求醫,治療時間漫長。團體倡政府增加資源為高風險群組做篩查,減少骨折帶來的沉重醫療成本。
記者:王春怡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黃仕雄醫生表示,2018年本港有9,590宗髖骨骨折個案,當中23%人需入住安老院,約17.3%患者在骨折後一年內因連帶併發症死亡,比同齡人士1.6%的死亡率高出15.7%,惟公眾對骨質疏鬆症認知十分不足。
骨質疏鬆關注組今年3月訪問606名35歲以上女性,發現分別有24%及32%人認為要感覺到骨頭痛或駝背才代表患有骨質疏鬆症,「駝背即係已經出現腰椎骨折、脊椎骨塌陷,骨質密度已經偏低,隨時短期內二次骨折,跌一跌要瞓一、兩個星期醫院,係好沉重嘅醫療負擔」。

半數公院病人二度骨折
黃仕雄又指,由於公營醫療系統資源緊絀,目前醫學界主流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XA)檢查骨質密度,在公院最長要輪候7.5年,「病人期間可能已經再跌多幾次」;另外亦僅10%髖骨骨折病人術後有持續接受藥物治療。
他指公院年滿50歲的骨折患者,當中有49.5%會在兩年內二度骨折,政府應安排更多配套跟進相關患者,如在未來18區社區康健中心提供術後跟進物理治療、安排病人到家庭醫生覆診取藥等,防止患者一跌再跌,減輕公院負擔。
「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本月起在葵青區展開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先導計劃,包括在社區舉行健康講座和問卷調查,並提供400個免費DXA檢測,確診患有骨質疏鬆者會獲轉介病人到私家醫生應診,病人可用醫療券付款。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指,若政府撥款支持實行三年相關篩查計劃,料每年脆性骨折個案可減少10%,節省近9億元相關醫療開支。
69歲的詹女士2004年任職護理員時不慎跌倒,造成腰椎骨折,事後留院一個月,並接受兩年物理治療才稍見康復,坦言發生意外前曾做檢測,因當時骨質密度指數「擲界」,未有多加理會,意外後復康期間十分辛苦,她呼籲公眾不要掉以輕心,「後生就要注意,唔好到更年期先照顧自已」。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