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醫學在數十年間有了長足的發展,而醫生與病人的相處方式也有了微妙的轉變。上一、兩輩的病人大多讓醫生全權決定治療的方案。而現今醫生的其中一個主要責任,就是理性上,對病人客觀地解釋病情,提出可行的治療方案,再分析每一個治療方案的利弊,讓病人作出最後的治療選擇。
而病人也不單只是一個案例,他們都是有血肉的人,如患上癌症的病人,他們需要肉體上的治療,亦需要家人、朋友和醫生的精神上支持和關心。感性上,醫生要為病人在治療期間提供精神上的安慰,讓病人有勇氣接受治療,並在艱苦的治療康復過程中得到支持。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被轉介到醫院求診,每次陪伴前來的是她的未婚夫,切片化驗結果為罕見的口腔唾液腺良性腫瘤,教授與醫生為病人詳細解釋病情,制訂治療方案,而病人也積極配合,腫瘤切除手術很快便安排並完成了。
可是,最後的病理報告證實有部份腫瘤細胞已轉化為惡性,需要立即進行第二階段治療,而治療的選擇是進行化療或第二次切除手術,切除上顎病患處周圍的組織並以上臂皮瓣修補缺損的組織。
教授建議她選擇進行手術,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因為大多數病人心理上不容易接受短時間內承受兩次腫瘤手術。傾談間,她嚎哭起來,她十分害怕手術會影響她的外觀、發音。教授、醫生和護士都十分關心她,詳盡的解釋手術後的細節,安慰她上顎切除的面積不大,手術後外觀影響輕微,令她安心,勇敢接受治療。
手術最後順利完成,腫瘤亦被完全清除,她的外觀也依然如昔。在一次定期的覆診中,她笑咪咪的遞上婚禮的請柬,婚照上的新娘子依偎着丈夫,昔日悲傷的淚水早已換成幸福的笑靨。慢慢的,在往後的覆診中,診症室也越來越熱鬧,陪伴她不再只是她的丈夫,還有一位新成員,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寶寶。
人生路上我們難免經歷荊棘、挫折、迷茫,置身黎明前的黑暗,不要絕望,要相信曙光將至,晨曦再現。
撰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學會孫嘉誠醫生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