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國歷史長河,唯中國擁有時裝,隨時間朝代演進,不同時期穿着有異,打開中國人的服裝史,着實琳琅滿目;相對日本與印度,前者至明治維新,後者至英國人退出獨立以後才漸見西化影響而改變,大幸沒出現過文化大革命類同事件,將傳統的精髓三反五反,鬥個斬草除根。
難以想像,文革期間,甚至之前之後,至80年代中期以後隨改革開放漸次改變;超過二十年,近十億人口全部藍螞蟻,不分男女老幼全皆清一色無性別、也無性徵解放裝,唯一可享異色為學童紅色項巾,反映對毛澤東一片心。
時至科網時代,經歷千錘百鍊和服與Saree仍然堅挺立足,與現代生活並存,有麝自然香亦吸引萬千旅客;從中國人的文革單一服飾可窺探若要中國人發癲,大可以癲至集體撞邪的深重程度,一種不可理喻的民族DNA。何曾見過印度人跑出來抵制穿Saree,因為源自古希臘?也不見日本人將和服集體燒掉戒絕與古漢唐並吳國攀關係。除了和服/吳服,自明治維新,日本男學生從幼年至大學的青年(如今止於高中)全體一色,穿着源自俄羅斯民族服裝的高領前排結鈕,或四個或三個口袋的制服;有關北方四島與俄羅斯爭執,擇善固執,並未因日俄關係曾經緊張,而將穿了一個多世紀的校服摒棄。不單止,還影響了鄰國國父整理出一套中山裝,再而為共產黨企劃了黨服解放裝。
續昨天有關和服及吳服稱號的內涵,維基百科的簡單解讀如下:德川家康時期正式稱為和服,又被稱為武家着物,包括平民男子禮服紋付羽織袴、帷子和女子長着等。而皇室服制源自奈良時代中期以來日本本土彌生服飾受漢唐漢服、吳服影響的公家服制的考證,又被稱為公家着物。「着物」起初泛指衣服,隨着洋服進入日本,日本國學運動興起,本土傳統着物逐漸改稱「和服」Wafuku。「吳服」Gofuku原本指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絲綢織品所製作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