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早上七時半,匆匆吃過早餐,R女士的兒子D已與太太駕車來酒店接左丁山夫婦往海軍基地靈堂,運送母親R女士的棺木往Nakhon Pathom的基地下葬。此地離開曼谷/吞武里以西,約一小時車程。工作人員清除靈堂內各方友好送來的花球時,左丁山才發覺花球之下,竟是不同顏色的座地風扇,據D說此是泰國習慣,跟香港人送花圈不同,花球拆下來自然是不久之後在垃圾桶見,電風扇乃有用之物,家人多捐給醫院或佛寺使用。
十時半後到達墳場,原來是給農田包圍的一塊遼闊平地,朋友D說:「大概是浸信會以募捐得來的款項向農民收購土地合併而成,只供浸信會教友使用。」R女士的女兒I是曼谷詩麗娜(最著名的公立醫院)名醫,泰皇蒲眉蓬是在該醫院長期治病的。女兒I少年信佛,中年改信基督教,入了浸信會,說服了年邁母親受洗,故可安葬於此。是日由I的兒子司琴,I的丈夫領唱聖詩,再由英國人牧師祝福,這位英國牧師說泰文非常流利,如說英語。事後左丁山與他交談,才得知他已住在泰國40年,能以純正泰語傳道,在場又有一位較年青美國人,也是在泰國傳道的,有時候,不得不佩服英美教士的傳道/為基督服務的精神,可投入一生精力,來到另一個陌生語言系統及篤信佛教的國家,苦心導人來信基督主耶穌。
在墳場四望,發現若干泰國社會形態。此墳場則分三種墓穴,大型的可供夫妻合葬,以雲石裝飾,是為豪華類,墓碑多寫上中文姓名籍貫,顯然是富有華人之墓;中型的可容單人棺木及石碑一塊,墓碑以中文,泰文各佔五成左右;小型的沒有台階,棺木埋於地上石坑,墓碑多是泰文。人生有階級,死後墓地亦以階級分。
R女士下葬一刻,只有至愛親友在場,她的紀念冊子載有25幀家庭成員圖片,其中一幀竟是去年八月左丁山夫婦拜訪她時的合照,見之深為感動,不禁眼睛模糊起來。後來兒子D告知,去年八月R女士得知我們到訪,特意從床上起來更衣洗面,兩位女傭攙扶到客廳沙發,與我們見面拍照,她那時候還應允與我們一起往文苑吃晚飯,但出門前一刻,她說有些頭暈,返回床上不去了。之後她因肺炎入住詩麗娜,一星期後出院返家,之後堅持不再入院,兩星期前更不吃不喝,似是下定決心歸天,卒於11月28日魂歸天國。她生前指定以1949年於朱拉隆功大學畢業的照片作靈堂遺照,當年22歲,英氣動人,十一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與哥哥能成功考入大學,那是1945年,她的勇氣和堅毅,令人感動,也難怪她的子女孫兒孫女,七十年後盡皆是碩士博士,此亦她一生所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