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和服,深藏許多學問。
多年前香港貿易發展局時裝部(聽說本城時裝事業江河日下,部門已被解散了一段日子)主管楊吳幗眉,某次大阪推廣活動跟我們說:日本人並不稱呼傳統服飾為和服,而是吳服,三國時代的吳國。
同行前輩彭杜巧奴(前蜚聲國際皮革製作及設計單位Leather Concept主人)移民澳洲多年,後定居蘇州,潛心研究緙絲,緣份來自吳服;久遠時代日本貴族身上衣裝物料來源自古吳國,即今天蘇州(蘇吳),時至今日,頂級吳服腰帶製作自蘇州生產之緙絲。
回應昨日本欄稿子《光復被輪姦的京都》,開設日文學校駐港日僑Kazu Nomura給我在面書寫了以下一段文字:
「和服」一詞,是比較新的日文詞。
雖然最近很少用,可是叫「吳服」才是傳統的,「吳」當然是《三國誌》的吳國。
當中也有例外,但一般而言,日本人比較接受外國人穿和服。我並不埋怨穿着和服遊玩京都作為紀念的遊客們,也理解像孫中山醫生般中國人憧憬和服,緬懷昔日。最近有了「觀光公害」一詞,但日方也有初衷與原因。京都軟實力超高,是因為經歷了多場戰役,當地人很善於在亂世中生存,為了吸引外地人,釀造了唯我獨尊的優雅和美感。但現實歸現實,他們算數很棒,唯不讓人家看到幕後,貧富懸殊很嚴重,是日本共產黨的大票源。我尊重京都的精緻,但比較喜歡大阪的直率,奈良的低調,還有香港的瀟灑。
題外談文化;穿正式和服(超貴)時,一定要看季節,而且和服的圖案一定要比現實季節稍微早,這應該反映京都人要面子,深秋穿紅葉圖案未免太遲了,自然的紅葉更美更燦爛只有令自己相比紅葉沒面子。小時候,我媽媽說:「京都人很容易敗家,為了面子必須準備很多和服,真辛苦!」
維基百科也有這樣的解釋:
是日本自幕府時代起對其本土衣裝的稱呼。現代日本和服可分為皇室服制和國民服制。國民服制是1941年文部省制定《國民禮法要項》中的國民禮服,德川家康時期正式稱為和服,又被稱為武家着物,包括平民男子禮服紋付羽織袴、帷子和女子長着等。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