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跑步季節,越來越多因跑步受傷而來求診的運動愛好者。跑步時關節承受三至四倍體重,若備戰馬拉松比賽半年,每星期跑三、四次,粗略估計跑一百萬步,腳踭、膝蓋受傷機會最高,訓練時受傷較比賽時的機會率高四至十倍。下肢很容易因過度運動而出現疼痛或發炎,如腳底筋膜炎、足踝筋腱炎、前膝痛,甚至患上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常見於跑步運動員,尤其是長跑運動員,成因除因訓練強度過多,或是跑步次數過多過密,及訓練量太高所致,其他的外在因素如訓練方法偏差、下肢軸心有問題、或經常在不適合的場地訓練亦可致病。對於跑步的運動員來說,應力性骨折最常出現於小腿或腳掌的骨,但亦有機會影響到大腿骨或盆骨。可惜應力性骨折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運動員跑步時只感輕微痛楚,使其以為是小毛病而未有加以理會。不少患者甚至拖延數個月才求診,到真正求診時病情已經頗嚴重,需要接受半年甚至一年的治療。
要正確診斷,除了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之外,因為早期發病的時候X光片未必能顯示出問題所在,現時最常用的方法是磁力共振檢查或電腦掃描作檢查和跟進。以往採用的放射性骨掃描不僅結果或有偏差,亦可能會耽誤確診時間。治療一般採取非手術方法,如服食止痛藥及接受物理治療。先天腳形有問題例如扁平足等,可選合適鞋墊或鞋款改善;另有部份人四頭肌、股肌或小腿肌肉無力或過緊,需加強鍛煉和合適的伸展動作以預防受傷,如確定了診斷之後不應拖延,應及早求醫和做適當的物理治療。
跑步愛好者如不幸患上應力性骨折,最重要就是要有紀律,因為在受傷後兩至三個月內,只能接受非負重的訓練如游泳和騎單車;負重運動如跑步或舉重絕不適宜。專業運動員於休養期間,可以接受交叉訓練,以保持身體其他部位及體適能在良好狀態;只有少數出現併發症或經過非手術治療後仍未能痊癒的患者,才須考慮手術治療。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恒教授
隔周二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