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發性骨髓瘤 雙標靶增存活率

治多發性骨髓瘤 雙標靶增存活率

【本報訊】長者出現腰痠背痛或骨痛十分常見,但這些病徵隨時與患上多發性骨髓瘤有關,患者需透過驗血及血清蛋白電泳等檢測才能確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近年新症個案有上升趨勢,透過最新雙標靶藥治療,病人存活期中位數可延長半年,達20.6個月,有59歲病人服藥三年,至今能每天游泳及如常生活,形容「唔覺得自己好病」。
記者:王春怡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區永仁指出,自2008年起多發性骨髓瘤每年新症個案持續上升,其中2017年的新症個案較十年前上升35%達270宗,當中六成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三成半為45至64歲人士,發病中位數約為70歲,病因不明,高風險因素包括年紀大、男性、肥胖或經常接觸輻射。

多發性骨髓瘤與一般肺癌、肝癌不同,病發時異常的漿細胞會經血液循環走遍人體,繼而侵蝕骨髓及堵塞正常的腎臟細胞,導致腎功能受損、貧血及骨病變等,相關病徵如常見的骨頭病或疲倦等,很容易被長者忽略,「個病係每日蝕啲蝕啲咁,潛伏期可以有5至10幾年,即使骨斷都以為只係骨質疏鬆」。

病徵常見 易被忽略

區指,要確診多發性骨髓瘤主要依靠驗血、血清蛋白電泳及正電子掃描,只要發現病人副蛋白高、漿細胞形狀「黐埋一舊」,加上出現貧血、腳腫等病徵,十不離九都是骨髓瘤,希望長者及醫生遇到類似病徵時加緊留意,「好多時係冇諗到呢方面,一驗血見到副蛋白高、血鈣高加埋睇X光,畀個醫科生都會識答可能係骨髓瘤」。

治療方面,除了傳統化療、類固醇或65歲以下作自體骨髓移植,近年醫學界主要透過雙標靶療法治療病人,常用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劑(PI)、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其中2018年第二代口服PI面世,效果較以往靜脈或皮下注射PI更佳,存活期中位數比以往使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的13.6個月延長半年,達20.6個月,五年存活率亦由以往五成增加至七成。

59歲的何小姐是生意人,以往工作忙碌,2014年10月開始腳跟疼痛,起初以為與穿高跟鞋有關,至翌年4月她開始出現肋骨痛,行路猶如「踩破璃」,始向骨科醫生求助,惟一直未找出原因。同年10月何女士到醫院求診,經抽血檢查發現腎功能下降、其他指數亦異常,終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她指起初曾接受化療及靜脈注射PI,形容化療令她「攰到唔想郁」,靜脈注射則較麻煩,長期下來會令手部感覺痹痛。2016年起她透過藥廠試藥計劃,接受第二代口服PI配合免疫調節劑,形容副作用減少,只覺得如患上慢性病要定時服藥,數個月才覆診,笑言「過時過節先見吓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