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題:走過美麗島40年呂秀蓮:香港更嚴峻

兩岸專題:走過美麗島40年
呂秀蓮:香港更嚴峻

【昨日台灣 今日香港(二之一)】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在台灣的1979年12月10日,爭取自由、力求擺脫國民黨長年威權統治的民眾,聚集在《美麗島》雜誌高雄辦事處外遊行及發表演說,防暴警察出現鎮壓、圍捕,用上警棍、催淚彈,造成大規模衝突,40年前一幕幕,今日的香港人絕不陌生。過百人涉案,核心成員陳菊、呂秀蓮等都因叛亂罪被判入獄十年,《美麗島》總經理施明德更被判終身監禁。民眾血濺、抗爭者失去自由,事件也喚醒台灣人對自由的執着,促成台灣結束戒嚴。而在戒嚴時期成立的民進黨,多名美麗島事件的被捕者都成為黨內核心成員,美麗島也稱作台灣民主路上「黎明前的黑暗」。

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在美麗島40周年重返當年被囚的牢房,慨嘆民主得來不易。 台灣蘋果新聞網

《美麗島》雜誌1979年創刊,同年雜誌社核心成員引發美麗島事件。

施明德與姚嘉文(持火把者)站在指揮車上,率眾返回《美麗島》高雄市服務處。(中央社)

香港反送中事件自6月起燃燒不熄,時空不同、地點不同,但人類對自由的渴望卻是一致,陳菊稱「美麗島事件」為「反送中事件的燈塔」。美麗島事件後,台灣逐步走向自由道路,1987年結束長達38年的戒嚴令,1990年520李登輝總統就職當日,更特赦八名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犯。當年台灣,今日香港,我們何時才盼到屬於自己的黎明來到?

「自由的滋味只有在失去後才會真正體會。」美麗島事件40周年,在事件中被捕、判監12年的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回顧當年的苦痛,提醒港台民眾民主的珍貴;40年後,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記下這一段歷史,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運動有共同傳承的血脈」;歷史學者吳叡人,以旁觀角度分析台灣戒嚴時期,認為美麗島是台灣民主化的關鍵轉捩點。看着當年台灣,是否見到今日香港?不是!三人異口同聲說,今日香港已比當年台灣嚴峻。

呂秀蓮,台灣前副總統,1979年的她35歲。本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見到美台斷交在即,擔心台灣會「垮掉」,毅然放棄學業,返台出任「美麗島雜誌社」副社長。美麗島事件當日,對民主熱切期盼的民眾在高雄《美麗島》辦事處外,舉行沒有「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演講,「今晚一定出事!」這是她到高雄後的直覺,隨後果然有人製造混亂,兩架噴催淚氣體的車輛也出現在高雄火車站,「這是群眾運動中首見!」

回程中,與持棍的憲兵爆發激烈衝突。(中央社)

1980年3月18日 公開審判,多人出庭。(中央社)

要感謝前面無名無姓的人

接下來就是香港人近半年熟悉的畫面,警察、憲兵堵住路口,圍捕集會人士,慌亂間,呂秀蓮沿街喊話,「我們是美麗島黨外人士,只是要人權和平,國民黨用鎮暴隊伍,你們要加入抗暴行列!大家要打拼!」「打拼」兩字,成了她被羅織暴力叛亂罪名的證據,被判監12年。

40年後,呂秀蓮重回當年受審的第一法庭,往事幕幕閃過眼前:關押美麗島受刑人的地方是「仁愛樓」,一樓關押男生,自己則被關在二樓61號房,每天接受審問,身心疲憊,有一次上庭前,要先打一針,「說可以提神,讓我到法庭後看來氣色會變好」。時間過去,民主代價的昂貴,所有人都應該要記得,「這不是別人的故事,你今天所享受任何的點滴,都要感謝前面無名無姓的投入者。」

香港被捕人數,6月12日有32人,至今超過6,000人,一個個有名有姓的投入者,逐漸變成不斷向上跳動的數字。走過威嚴時期,呂秀蓮擔憂,港版天安門事件隨時發生,也會比美麗島事件更慘烈。

台灣上一輩花幾十年用血與汗爭取到的民主,下一輩決定用心守護。

林飛帆,太陽花學運領袖,1988年生,美麗島事件九年後才出生,在民主的土壤成長,回望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抗爭,林飛帆認為,台灣早年的威脅是來自威權體制,現在則已變成境外的龐大勢力。與黃之鋒、羅冠聰等香港新生代素有交往,林飛帆也一直關注香港這半年的局勢,「美麗島40周年,當年的鎮壓還沒有像香港這麼大規模的、非常不正義的手段。」台灣是從美麗島事件後,慢慢走向自由、走向解嚴,香港卻是往反方向走。

吳叡人:準軍事式鎮壓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1962年生,美麗島事件時17歲。吳叡人以研究員的角度來看待港台兩邊的抗爭,「你們香港的事我都知道。」說話直接的吳,直指「香港的情況比美麗島更可怕,美麗島我稱為黎明前的黑暗,美麗島的大逮捕,經過了暗殺、屠殺,台灣的民主運動沒有被消滅。」他口中所講的暗殺、屠殺,其中一件是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在看守所候審期間,60歲的母親及七歲雙胞胎女兒被刺殺,兇手至今未明,有人認為此事為國民黨政府策劃,用以震懾反抗者。想想香港,是瀰漫着怎樣的白色恐怖,我們要寫「不自殺聲明」?

吳叡人又稱,打壓香港抗爭的力度,比美麗島事件前後的戒嚴時期還要強,「香港是非常大的規模的,系統性的、準軍事的。」催淚彈,美麗島事件也有用上,但香港單是中大一役就用上千發,子彈橫飛,吳所指的「準軍事」也毫不誇張。只是,閱讀美麗島的故事,香港找到屬於我們的「美麗島」嗎?「經過美麗島就是黎明來到,但是香港經過這六個月,黎明沒有來到。」甚麼時候黎明來到,沒有人能給予準確的答案,林飛帆沒有、吳叡人沒有、呂秀蓮也沒有,也許正如《美麗島》創刊號的發刊詞,「歷史在試煉着我們。」

「今年是決定我們未來道路和命運的歷史關鍵時刻,動盪的世局和暗潮洶湧的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在在迫使我們在一個新的世代來臨之前抉擇我們未來的道路,歷史在試煉着我們。」
——《美麗島》雜誌創刊號的發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