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政府的特徵:熱衷於利用法律作為整治民眾的工具,而不是用法律約束自己的管治的方式。」四年前,時任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的石永泰這樣說;40年前,當時的台灣人權律師這樣子親身經歷,被「依法」逮捕、被「依法」監禁;重回今日的香港,人權律師莊耀洸慨嘆反送中持續,不是單一事件,「佔中九子」被判監、 立法會議員「莫須有」DQ,都是香港人怒火的薪柴。這些事情,在抗爭者看來,又豈不在政府眼中的「法治」下進行?
今年已81歲的姚嘉文, 重回40年前被囚的景美軍事監獄,陣陣回憶襲來。
1975年,蔣介石逝世,兒子蔣經國接班,台灣社會充滿改革希望與要求,黨外改革漸形成三大訴求: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修改憲法。
可是,1978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政府宣佈停止選舉,局勢洶湧。黨外活動也越來越密集,一本新的黨外雜誌,本欲改名為《台灣正論》,但新聞局看到台灣就不批准。
不能說的「香港」
當年台灣人不許提到「台灣」,今日香港人說「香港」也是罪過,就一句「香港人,加油!」一名國泰機師就此失去了工作。
姚嘉文回憶,當時他的太太得知此事,便說「不然用『美麗島』好了!」當局以為是觀光旅遊雜誌,《美麗島》就此誕生。
1979年12月10日,原規劃的遊行路線被軍隊擋住。「當時覺奇怪怎那麼多人慷慨激昂,喊打喊衝! 」姚嘉文表示,事後才知是人家安排的。三日後,姚被捕。開始為時50日的疲勞式審問,每次他疲乏欲睡時,調查員就搖醒他,「有時有軍官來臭罵我是共匪同路人,到街上會被打死;有時則進來安慰,叫我要悔改認錯,開庭時要跪下求庭上給自新的機會,不要再要求政府解除戒嚴,軟硬兼施,以心理戰找叛亂證據。」
後來,姚嘉文等人被帶到軍事法庭審訊,他強調若打軍警應送一般法院,不應在軍事法庭。
堅持初心永在
「法治」的衝突,40年前的台灣感受到,當權者濫用「法」整治人民。今日香港,有人對法治失去信心。「法律是不侵犯人權。最低標準是不應含糊。這樣才不會損害法治。」香港律師、人權監察副主席莊耀洸理解港人在今日亂局下,對法治會有不同的見解。他早前出席完台灣美麗島一個論壇,對本報說,很多人都會提到香港,一場運動,把香港帶前所未有的關注。莊稱,宏觀地看,當年台灣政府、今日香港政府,遇上抗爭,都用上極不合乎比例的武力來鎮壓,甚至是「未暴先鎮」,當權者希望市民就此退下,但兩件事件中,抗退,鎮壓越大,反抗越大。
今日台灣,已得到民主,姚嘉文堅持參與民主道路,也講初心,「築夢的初心永在!」反送中運動半年過去,我們的初心,有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