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騎樓活化 重塑百年上海街

戰前騎樓活化 
重塑百年上海街

【本報訊】近百年歷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海街十幢戰前騎樓式唐樓,市建局2015年展開活化工程,歷時逾四年,建築群名為「618上海街」,項目已於上月完工並開放予公眾,其中面向上海街的十幢戰前唐樓立面及用作支撐的騎樓麻石柱全獲保留,以呈現昔日街景。項目活化後會用作商業及文化藝術用途,部份商戶已開始試業,當中三分之一商戶更來自油旺地區。
記者:譚靜雯

市建局2008年啟動收購上海街600至626號共14幢戰前騎樓式建築並進行活化,當中十幢唐樓建於1920至26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另四幢則建於1963至64年。項目地盤面積約1.21萬平方呎,樓面面積逾4.24萬呎,直至14年才完成收購,同年底獲城規會批准改劃為商業及文化用途,15年開始活化工程。

建築老化增保育難度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發表網誌,指上海街的唐樓建築群已完成活化,並於上月底開放予公眾。他透露,上海街活化項目的樓宇在進行結構勘測時,發現建築群老化程度非常嚴重,住宅單位更普遍被分成多間劏房出租,天台亦建有懷疑違例建築物被用作住宅用途,令樓宇出現嚴重漏水和鋼筋銹蝕,增加保育活化難度。

三分一進駐店舖來自油旺

韋續稱,在進行保育活化時,不單純追求「原汁原味」保留舊建築,市建局在制訂項目的營運安排時,為了將唐樓群的歷史文化,融入活化後的新用途,邀請港大建築學院學生協助,透過訪問歷史學者、街坊口述歷史、翻查舊剪報和政府檔案紀錄等方式,蒐集有關上海街的人情故事和街道店舖的變遷等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根據資料記載,現址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設有電器行、皮具舖、茶煙莊和涼果店等商舖,到八十年代逐步轉型以售賣建材用品為主。他稱,市建局團隊走訪區內多間富特色的商戶,包括售賣家品、食肆、原創品牌和工作室等,邀請他們進駐「618上海街」開業。

韋志成透露,現時在項目開業的店舖中,三分之一來自油旺地區,而以冰室為概念的食肆亦即將開業。

有份為活化項目提供意見的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稱,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元素為「騎樓」,項目活化後能保留10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13條麻石柱,讓市民途經時,可感受到昔日的街道氛圍。

上海街項目活化後設有社區空間,供地區團體籌辦文化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