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手作仔、到工匠藝術、到3D打印和雷射切割技術,maker浪潮由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香港和內地。顧名思義,maker精神提倡原創、自造,也重視分享,參與的多數是青年。香港小童群益會將maker理念推廣到少年及兒童,讓他們實踐由「想」到「做」的過程,領悟當中的成功和失敗。
新世代講maker這個字,很潮。maker文化講求創作和分享,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在他的車房中製造出第一代電腦,就是最好的示範。前總統奧巴馬也極為提倡maker精神,視之為美國未來發展的關鍵,更設立「全國自造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甚至在白宮舉辦自造者嘉年華(Maker Faire)。
早期的maker概念是來自波士頓的麻省理工(MIT),MIT教授在校內設立Fab Lab(數位製造實驗室),開設「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課程,讓哈佛、MIT學生報讀,慢慢形成一股自造浪潮。波士頓本來就是許多創業家和自造者的聚腳地,他們雙向切磋,撞出不少創意火花。
設計製作分享 co-work鍛煉心態
maker強調個人主體性,因此並沒有中文官方譯法。在台灣,maker一般譯作「自造者」,在內地一般譯成「創客」,香港則直接叫maker。「小童群益會成立的宗旨,是提倡讀書、遊戲、做手工。其中,做手工正是maker的理念。」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機構發展)陳國榮指,在馬會贊助之下該會啟動maker創客教育計劃,計劃重視Design、Make、Share三個元素,除了自創、動手做之外,還滲入人文精神,包括要小朋友學習自我改善、與人交流和分享,「我們特別強調的是:由意念到製成,無論做得幾好、幾差,都必須是自己鍾意才去做。」陳國榮又補充:「我們還要他們學co-work。雖然和其他人合作,效率有時比自己一個做更慢,但我們要求co-work。這是一個心態的鍛煉。」
目前小童群益會的粉嶺、深井和秀茂坪中心均設有maker工作間,鋸、電鑽、熱溶膠槍,以至各類工具和安全裝備一應俱全。曾受訓的社工會教導小朋友和青少年如何安全使用PVC膠管、木方、皮革以至一切可用物料,來進行有趣創作。
「製作有時很誇張,例如一台足球機的一木一板,都可以全人手製作出來。」深井中心主任林嘉麗笑說,秀茂坪中心的青少年maker合共花了一百小時,才合力做出這台像真度十足的足球機,當中包括了精確的木工技術、3D打印技術,至於用來接着玩具足球的網,則要用上繩索編織知識。
三間中心上月舉行聯合開放日,把小朋友的作品一次過大晒冷:7歲、8歲的小朋友創作座枱裝飾,10歲以上的年輕人則做簡單家具,甚至用PVC喉管或木方做成手機擴音器。
「曾經有一位來自基層的男仔,小學生,家有很多兄弟。他住公屋,環境十分擠逼,家人不夠凳坐。他來到中心做maker,想家裏有一點改變,就決定砌一張木凳,希望讓家人坐得舒服。」小朋友的溫情,見於他對家庭的付出。「這張凳,花了男仔很多心血,但最後在家裏不被容納。因為他的家太逼了,無位放。」該會粉嶺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何錦屏說,儘管如此,孩子們仍然透過maker計劃,強化了與家人的感情。
為家人製作家具 玩具車變遙控四驅
13歲的林凱俊(Max)經常去小童群益會「蒲」。他愛上maker這身份,特別喜歡用木板自做實用家具。Max除了砌了一張可以在不用時拆件收藏的小書枱給自己用,還做了一張可以用來放鞋履的矮凳,打算送給公公。「公公因為年紀大,又腰痛,所以做一張矮凳,讓他可以放在大門旁邊,坐着來換鞋。換完鞋後,又可以馬上將雙鞋放進凳裏,不必另外再找方放。」
由於矮凳是為老邁的公公而做,必須十分鞏固,否則若在使用途中突然爛了,公公跌倒受傷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Max一邊展示其作品,一邊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心思,「所以我加裝了四個角碼,另外凳的每面都鑲了十粒螺絲用作固定。本來,每面六粒螺絲已經夠,但為安全計,都裝多幾粒,以防萬一。」
另一位13歲的中二學生何智恒,像一般大男孩一樣,沉迷遙控車。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將玩具車改裝成遙控四驅車,「我改裝的四驅車,前車胎可以帶動車輛左右轉動,十分靈活!」不過他對自己的作品仍有不滿意之處,「有好多改善的空間,例如電池,應該可以改用一些續航力長一點的鋰電池;另外,車胎也可以改大一點,那就可以變成遙控越野車。」
比網購更獨特 憑雙手改變未來
深井中心社工唐利輝笑說,maker經驗為年輕人帶來不少轉變。以前,每逢出現物資短缺,一些青少年會員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在網上購買現成物品,但經過maker實踐之後,他們的口頭禪已變成「不必淘寶,我都做到」。價值觀改了,他們現在覺得自製物品比網購的成品更獨特。有些未夠10歲的小朋友更懂得將廢棄玩具部件加工,轉作相架、耳機盒等實用物品送給父母,連社工都另眼相看。
秀茂坪中心副主任劉向仁表示,青少年對數碼技術的掌握能力十分高,在創造過程中,他們需要將產品不斷完善,其間會面對很多失敗,但無傷大雅,「錯了,繼續做,想方法更正,然後慢慢越做越仔細。」像中心的一班男孩將玩具車改裝成為遙控四驅車,從中得到不少寶貴的失敗經驗,絕對難得。
林嘉麗最後形容,整個maker的創作過程,就是讓青少年相信自己可以憑雙手帶來改變,「由改變物品用途,到改變自己、改變和家人的關係,又或者是在社區帶來小改變。」創新、求變、關懷,本來就是maker的神韻所在。
採訪:譚暉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