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芥蘭頭 - 坪原猴

【越陌度阡】芥蘭頭 - 坪原猴

今年看來會有一個寒冬,未到聖誕,中國大陸東北氣溫已曾錄得低於攝氏零下二十度的紀錄,今年的西伯利亞冷空氣看似特別猛烈。農場這星期的最低溫度也錄得只有五度(比市區低一半),而且極為乾燥,這個月的天氣像是北方一般,陽光普照、乾燥清涼、日夜溫差大,對於冬季作物來說,都是良好的生長條件,特別是甘藍一類。

甘藍(Brassica oleracea),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蕓薹屬(Brassica)的一員大將,蕓薹屬之下的親戚還有我們熟悉的蘿蔔、菜心、白菜、芥菜等等,就算是業餘的農夫都能分辨到這一家人的幼苗,因為她們的「一對子葉(雙子葉)」(最初的第一對葉子,由種子的胚發育而成)是兩個雙對的心形,非常可愛。甘藍算是一個統稱,由椰菜到西蘭花、椰菜花等等都是甘藍一族的親姊妹,不過一家人之中也有一些比較少人認識的成員,就好像「芥蘭頭」。

比西蘭花椰菜更易種

雖然我自小務農,但在村中卻從未見人栽種這種農作物,一直到我二十多年前入行從事有機耕作,才得知有這個品種。當時在綠田園基金工作,秋冬時季,有機農場特別愛種這東西,原因只得一個,就是易栽培,在10月秋涼之後,把幼苗定植於田間,六到八星期後便可收成,比近親的西蘭花和椰菜更易種。那時有機概念非常新穎,每天都有不少中小學生到農場參觀,想認識甚麼是有機耕種,看看田裏的真實農作物。可是,農場內幫工的導賞員大多都是兼職的大學生,比起參觀者也懂不了多少農耕,而且也未有Google和Wikipedia幫忙,所以,惟有求教一下老工友和「道聽塗說」了,那時就出現了一個說法:「芥蘭頭就是大頭菜呀!雜貨店的大頭菜就是由芥蘭頭醃的了。」我因為未見過芥蘭頭,也不大懂大頭菜,所以不敢搭腔,但就跑到街市買一個醃好的大頭菜對比一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兩者絕不相同。因為只要細心觀察,會發現大頭菜的葉子全都是蔟生於頂部,像蘿蔔蕪菁之類,而芥蘭頭的葉子可是平均分佈於球莖表面。到我跟大家分析之後,大家卻又不置可否,不了了之去了,哈哈。這個事件一直纏繞在我心底,後來妻子的叔公來訪,說出大頭菜可是他們家鄉新會,一種歷史悠久的名產,跟芥蘭頭毫不相關,才真相大白。

德語地區代表性蔬菜

芥蘭頭是廣東的稱呼,應是見其樣貌似變得莖幹臃腫的芥蘭而得名,台灣則稱之為「球莖甘藍」,那就更合乎植物學的陳述。如果椰菜是以層層包裹的葉子去保存養份渡冬,芥蘭頭則是以膨大的莖部以保存生命力,待寒冬過後回暖時才用於抽薹開花結籽。英文名「kohlrabi」其實是德文,kohl是指甘藍,而rabi是指蕪菁,結合起來便是甘藍頭了,其實她的原產地也是這裏及北歐一帶,相對於西蘭花、椰菜花等出自南歐,甘藍植物到了北方要發展出更強的禦寒能力,所以便成為那裏的特產,這種甘藍一直只流行於中北歐,要到十九世紀才開始在英語世界流行。我的兩位德國好朋友Michael和Klaus,他們每一次見到我田裏的新鮮芥蘭頭都會非常感動,因為那是其中一種最代表到德語地區的蔬菜。他們最愛即場拔出芥蘭頭,剝皮後切成一片一片生吃,認為是最好的吃法,比廣東人用來炒臘味,更能體會到冬日田裏的清新氣息。

芥蘭頭也有紫色的品種。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