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復村】
【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兩年前在《施政報告》中提及要活化鄉郊,「為偏遠鄉村注入動力」,並推出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當中2013年起已開始復耕的荔枝窩更被列為範例。毗鄰荔枝窩的梅子林村,最近也着手復村,以藝術方式令村內恢復生氣。協會更邀請了本地藝術家在老屋外牆繪畫壁畫,並計劃日後擴大規模,連同印洲塘多條破落鄉村,變身成生態旅遊及藝術景點。
記者:陳詠恩
繪村落故事 減陰森印象
到訪梅子林村並不輕鬆,先要由馬料水乘船個多小時到荔枝窩,再由荔枝窩沿山路拾級而上,步行廿來三十分鐘方能到達。村落1661年立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經濟考慮,村內一半人口遠赴英國打工移民,到80年代最後一戶人搬走後,人去樓空,一片頹垣敗瓦。直至今年春天,村落才重新接駁水電。
邀小學生畫動物
村內半數房子已倒塌,無人居住,9月份,協會邀請藝術家葉曉雯為部份外牆重新上髹,繪畫赤紅山椒鳥、寬邊黃粉蝶等當地的雀鳥與蝴蝶物種,一洗荒蕪氣息。葉曉雯說,為了節省交通時間,曾獨自住在村內多日,初時確實有點害怕,被昆蟲撲窗之聲「嚇親」,不過後來漸漸習慣,更大膽夜行,偶遇野豬、蝙蝠、田鼠、貓頭鷹等動物。
村內的見聞和村民口耳相傳故事成為她的繪畫題材,她在其中一間破屋外牆與屋內繪畫了一對果子狸母子,「村民話四、五年前仲有果子狸出沒,佢哋有個特別嘅名,叫做『白鼻梁』,因為佢哋鼻梁係白色」,她解釋由於果子狸是夜行動物,很怕人,所以她刻意安排畫在最偏遠的屋子,「呢度無論日頭定夜晚生境都好豐富,可能因為幾十年冇人住,動物都好安心喺度棲息」。
葉曉雯說,光憑壁畫不足以「復村」,但能減少外界對村落的陰森印象,「我覺得要多少少配套,除咗有壁畫呢個打卡點,仲要有導賞活動,先會留喺呢度深入了解特色」。為了拉近鄉村與附近社區的關係,早前,她曾與沙頭角一所小學合作,帶20名小一、小二學生來到,在矮牆上畫水中動物,「蝦蟹都係呢度嘅物種,畫完就帶佢哋去條溪睇,係生態結合藝術嘅學習」。
連合多村 仿瀨戶內海藝術祭
村內一間老屋翻新成「梅子林故事館」,用來舉辦工作坊和導賞團,並展出昔時農具和工藝品。其中包括生態導賞導師Stony Ng的手工藝品,他用落葉枯枝製作竹節蟲、龍眼雞、枯葉蛺蝶等模型,模仿本土昆蟲的生境,幾可亂真。Stony解釋,「一般大眾都害怕呢啲蛇蟲鼠蟻,我覺得透過親手創作,了解多啲會冇咁驚,就可以再講保育」他也將於故事館教公眾動手做。
現時梅子林村屋及梯田部份主要是鄉村式發展用地,村屋後方則屬自然保育區。主責復村計畫的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表示,今年獲香港大學「永續鄉郊計劃」批出約40萬元資助,結合藝術、自然生態及客家文化帶動人流。兩成資金用來裝修舊屋,其餘則要支付導師費,為義工生態導賞員提供訓練、租用場地,另外亦需支付藝術家費用,故所剩不多。
「過去呢廿年我都喺新界東北周圍走,做過生態旅遊及生態旅遊培訓課程,同村民都好熟,睇住老人家走咗,啲村荒廢,啲屋十年前仲係屋,十年後剩返四面牆,條村唔應該係咁。」
吸引遊客坐船登島參觀
李以強明白山村偏遠,難以游說村民復修老屋,但若成功發展生態旅遊,以壁畫吸引人流,來到參加生態導賞團,或者村民會慢慢回來做小生意,但不認為會促使村民大力發展丁屋,「梅子林交通不便,冇乜商業發展價值,丁屋發展不可行,唔係返工嘅人住嘅地方,退休人士或民宿形式會更吸引想避世嘅遊客」。
他計畫今年與明年完善梅子林後,後年便擴展到鄰近的三椏村、小灘、蛤塘三條村,長遠目標是把印洲塘多條村落變成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那樣,每條村各有不同藝術品,吸引遊客坐船登島參觀。
「只要幫到村民返嚟做小生意,唔係等啲屋爛晒,市民又可睇到當地文化,當中有商業元素係好。」但他強調前提是不把鄉村變成地產或填海項目,破壞環境。
梅子林村代表曾玉安亦支持復村計劃,他曾見證村子興衰,「近年村民先多咗回流,一來年紀大咗,二來退休,但都未必會返嚟村住」。但他認可仿效荔枝窩將古屋作客家體驗村,出租作民宿,「將來梅子林、三椏、蛤塘呢啲村可以點利用,將來有冇個體戶做民宿?三兩間都可以做,最好每條村都有好似便利店咁,每星期都可以去唔同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