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把印度非遺孭出街 - 鄭天儀

【詠物誌】把印度非遺孭出街 - 鄭天儀

認識印度裔人妻Yosha,源於一位購物狂閨密。老娘自問也曾年少張狂,追逐過名牌,收拾家中時留下一大堆過期手袋,用之無味、棄之可惜。閨密告之可以找Yosha把棄袋「紋身」改頭換面變身限量版之中的唯一,包包借屍還魂,又一條好漢。

上小店Memeraki的IG看,果真見到她把Gucci、LV手袋畫上了不同的工筆畫,有點像印度Henna彩繪圖騰,那是她把思鄉病帶出街的證據。把奢侈品與傳統藝術crossover,又環保地讓消費品重生,很符合人妻愛美又意圖慳家的精神(袋還是會繼續買,放心)。

彩繪手袋 以藝術講故事

那天稍有閒情,到Yosha於PMQ的實體店參觀,原來她不只替人度身彩繪手袋,還有自家品牌。在全人工造印度絲絨、印度木材、皮革製的手袋上面,繪滿不同風格的圖案,那是她從印度找來百多位民間藝術家手繪,用當代時尚穿戴藝術講故事,復興民間folk painting,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而藝術家又有了新的餬口途徑,很好生意頭腦。

原來,Yosha在印度念經濟和MBA畢業。多年前來港在科大念金融,後來更嫁到香港落地生根。她自小酷愛藝術,母親也是業餘畫家,故離鄉之後就想到把印度草根手藝帶到大城市,免小眾藝術失傳。最溫馨的地方是,每一個袋都會附送創作的草根藝術家介紹和照片,出世紙令購物多了一種溫度。

我覺得最有趣的作品,是一個猶如金色曲奇餅罐製成的圓形手袋。細問之下,知道那圓形銅身體用了印度旁遮普邦(Punjab)的Thatheras打銅技術製成,這絕活2014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Thatheras技術在印度只是父子口傳。
Yosha提供

Thatheras技術融入時尚

「印度已很少人懂得Thatheras技術,因為只是父子口傳。它用於手製小碗、裝水和牛奶用的鍋子,甚至大型的烹調容器等日常盛器,我應該是首個人想到把這種印度廚房名物,放到時尚領域,希望師傅可以留得一個多一個,否則這文化就會失傳。」Yosha說着,我想起了打入時裝殿堂的香港「紅白藍」袋。

在印度,平民認為用黃銅和某些合金作盛器有益健康,這些盛器也反映社會階級、家庭結構和地位,同時用於婚禮或寺廟。打銅過程繁複,先將金屬塊冷卻並壓扁成薄金屬片,再將金屬片加熱,人工用錘打成彎曲的形狀,這需要於埋在土中的小型柴火爐進行,其間需要拿揑溫度,製作成所需的盛器再鑲邊板,並用沙石和羅望子汁以手工拋光加工。

Yosha想作為大都市與印度傳統的交流橋樑。一路走來,與百多位草根藝術家交流,她發現了許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包括年過古稀的文盲藝術家,他們對藝術的追求與堅持讓她深深敬佩。

Memeraki暫時未有鞋繪服務,因為草根藝術家也很有個性和堅持,「他們不大喜歡把自己的藝術繪在鞋上,更絕不會畫牛,將宗教上神聖之物作商品出售。」Yosha總愛把顧客稱為Medici。「當年沒有Medici家族支持,就沒有達文西(Medici家族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推手,更大力贊助達文西創作)。」下次閨密去鳩嗚,不妨用Medici這個暗號,話自己去助養藝術家。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