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以全球ATM聞名於世,由從前外圍不穩先沽港股,到近十年中港融合,連中國有事亦會來港提款,先天不足造就港股橫行格局。跟美股整體指數長升長有不同,港股有其運作準則,每年一窩蜂炒爆一隻,不論盈利能否交貨,都先炒為敬。
以今年為例,除一眾看更股外,最明顯例子便是維他奶(345)。事實上,港股從2018年高位回落後,資金明顯追求「收入穩定」的股份,一眾收息股如中電(002)、領展(823)皆先後被炒起,前者有壟斷性業務,後者則於2018年初以230億元出售17項物業,故升幅仍算較合理。維他奶則不同,近兩年被看中,被解讀為不受貿易戰影響股,塘水滾塘魚下,今年最高見47.25元,升58%,PE達585倍,惟2019年度全年純利增長僅18%,截至今年9月的中期盈利增長為2.99%,明顯是沒有業績支持之下狂升。
高位跌六成不奇
再前一兩年亦有類似情況,例如2018年炒醫藥股,一時之間炒得過快,需經大幅度調整;2017年的科技工業股,亦承當年科技股牛市炒上,事後純利無法配合而大幅回落。撇開看更股的內在因素,港股市場有一次過炒爆後棄之如破履的慣性,若以往績推論,看更股只要好消息不足,投資者馬上掟貨,跌幅六成並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