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講到香港電影中的電影宇宙觀(Cinematic Universe),這篇續談另外兩個有趣的電影系列。
「黃飛鴻」應該是香港電影史上被拍攝最多的人物,單是由1949年開始關德興師父的系列已經拍了七、八十部,到九十年代這角色落到徐克導演手上,又發展了一個系列。
這個由徐克導演/監製的黃飛鴻系列,分別為《黃飛鴻》、《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黃飛雄之西域雄獅》共六集,當中的黃飛鴻分別由李連杰飾與趙文卓飾演。
而另外,在1993年因為張衞健在TVB主演的《我愛牙擦蘇》爆紅,王晶導演又立即找來李連杰與他合作拍了一齣《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這個橫跨七年的《黃飛鴻》系列特別之處,在於當中的演員經常的被轉換;另外故事中的人物又曾經出過獨立電影,不過演員上又與這些系列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元彪在第一集飾演梁寬,但在之後的獨立電影《黃飛鴻之鬼腳七》中又飾演主角鬼腳七。
這個系列的確是建構出一份民初年代正義長存的武學世界,不過故事間的連貫性又似未能完全做到一個完整的電影宇宙觀。
至於另一個系列,不得了──《賭神》!《賭神》系列有趣的地方,是一個明顯是順着潮流與機遇,由王晶導演開局,再由其他創作人主動加入,之後原創者王晶再回應其他創作者而成就出來的電影宇宙觀,這個故事世界的構成過程,老實說,相當之「香港」,充滿着執生、即食,但又有着電影與商業智慧。
故事由89年的《賭神》第一集開始。賭神這角色成功了之後,劉鎮偉導演與元奎導演找來當時剛崛起的周星馳,以低成本拍出一齣近似戲謔《賭神》的《賭聖》來湊熱鬧,怎料一舉成功,於是甚有商業頭腦的王晶就立即以在《賭神》中曾飾演賭神徒弟的劉德華,夥拍周星馳的「賭聖」角色,拍出《賭俠》,自始這個「賭神」電影的世界觀就開始了。之後與這個世界觀有關的,分別有《賭聖》班底自家創作,由梅艷芳飾演賭聖姐姐的《賭霸》,延續《賭俠》故事,但有趣地沒有賭俠只有賭聖的《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周潤發名正言順的《賭神2》,由黎明飾演年輕版賭神的《賭神3之少年賭神》,還有用吳孟達尋找第二代賭聖為主線,由葛民輝主演的《賭聖2之街頭賭聖》。
雖然之後還有很多的賭片,但嚴格來說與那個元祖賭神電影宇宙觀有關的,我會只選這幾部。這個系列當年的確影響力甚大,不過劇情上也有為了遷就商業元素而不連貫之處。
下一篇,再講一個我心目中最完整的香港電影Cinematic Universe,猜到了哪一個了嗎?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