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古道 草厝 茶山 - Daniel-C

【野人周記】古道 草厝 茶山 - Daniel-C

【野人周記】
「一起來維護古道和林家百年草厝,希望深坑百年茶山的自然環境與濃濃人情味,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當鳳凰木反常地在12月開花,香港的天氣仍徘徊在攝氏20度之際,台北友人雲天發來的邀約電郵,提醒了我,冬天已經降臨。台北的冬天較少下雨,是換修草厝屋頂茅草的時候。雲天是台北一個健行俱樂部的負責人,早幾年我經常到台灣短遊,參加過他帶領的活動,往後便一直跟我分享俱樂部的活動消息,「說不定你剛好在台灣,就來一起玩咯。」

香港人到台灣遊玩,若不是吃喝,便是去爬高山,近年多了去參加路跑和單車環島,卻少有去爬郊山(一般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總認為「郊山香港就有,不用特意去台灣爬」,錯過了的,其實是台灣獨特的另一面。台北市郊木柵與新北市深坑交界、海拔551米的猴山岳,是我的第一座台灣郊山,其實也沒有登頂,只是在東坡的炮子崙一帶留連。炮子崙溪上有一道高約20米的瀑布,我這個瀑癡竟然沒有一探,因為是次訪遊,另有目的。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老師走遍了台灣大小步道,炮子崙的「茶山古道」,一條少有的如此鄰近台北都會區的郊山步道,是他特別推薦的,雲天特意陪我走了一趟。

穿越時空 重回農家歲月

茶山古道從炮子崙產道盡頭開始,以林家草厝為終點,是昔日炮子崙山區村落通往台北木柵的古道。

古道以茶山為名,因為深坑曾是文山包種茶的重要產區之一,茶園面積如今已大幅縮減,幾戶百年古厝散落其間,村民仍維持着昔日農村生活,古厝幾乎都保留着原貌,走在石磴道上,彷彿穿越時空,重回早年台灣山區農家歲月。

古道蜿蜒於青山綠林之中,石階、土階與泥土路夾雜出現,半小時後至往猴山岳的岔路口,今天不走猴山岳,繼續沿步道往林家草厝。踏着青苔覆蓋的石階,跨過溪流,沿溪再度穿插於樹林間,忽見水稻田數畝,掩映於竹叢之間,路旁一片特意栽種的白茅田,離林家草厝已不遠了。茶山古道讓劉老師特別留戀,雖走遍台灣,但十幾年來仍經常在這裏健行,早幾年颱風重創茶山古道,志工和當地居民一起修復步道,他更是親手搬運石階扛木頭。

栽種白茅 為修葺屋頂

「櫻花盛開了,李花也白盈盈地在林地邊緣映照着。林家老二在茶屋旁割白茅,老三在接近猴山岳稜線的茶園除草。突然間抬頭看着櫻花和李花,『這邊看去紅花,那邊看去是白花。輪流看,兩邊就愈漂亮了。』」很記得劉克襄老師寫的這段,阿公觀察自然的角度,簡單而清楚的農夫美學,表露無遺。當日不是春花季節,但很記得白茅。林家草厝是幢茅草頂蓋的百年土埆厝,林家三兄弟一直居此,大哥年前已過世,二哥和老三也已經是八十多歲的阿公,但仍維持從十多歲以來的種茶傳統,依時節務農下田。只是以茅草覆頂的屋頂會腐爛漏水,阿公年紀已大,得靠志工幫忙替換。

特留土地栽種白茅,是為了來年修葺屋頂,割下的白茅必須曬乾、儲藏到冬天才用,要收集五年,才足夠把草厝屋頂的舊芒草全換走。茅草屋其實真不划算,這種堅持,據阿公說,有父親的願望,也許還有某種值得珍惜的生活價值,才讓他們繼續以最原始最耗費人力的方法,守護着百年草厝。

下山時,在古道眺望山下熱鬧的深坑老街,古鎮如今已成觀光熱點,相隔不到2公里,依然古舊的外觀,感覺卻恍如兩個世界,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林家老三,八十多歲的阿公,仍親自上山採茶。

百年林家草厝,炮子崙茶山古道的終點。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